有人說,房地產市場短期看金融,中期看供需,長期看人口。
這話也對,也不對。
對的地方在於:金融信貸的鬆緊,决定了投機資金流入樓市的體量多少,土地供需的多寡,能决定地價和房價的上下限,人口流入的規模,又能决定一個都市擴張、建設的“天花板”。
不對的地方在於,從廣義上看,影響樓市的變數只有一個: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長期還是看政策。
我國的樓市,其實就是政策市。
遠的不提,2015-2017年不少都市房價翻倍,根源是PSL定向投放,即“棚改貨幣化”,而2018-2019年一二線都市房價步入穩定區間,是因為熱點都市的限購、限價、限貸措施頻出,到了2020年,因為央行重啓貨幣寬鬆,降息+降准+降超儲利率,加上銀行沒有很好的管控經營貸流向,造成一二線都市房價再次啟動。
到了2021年,政策决定房地產走向的規律,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據中國房地產報8月4日報導,機构監測資料顯示,7月份29個重點監測都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環比分別下降12%和11%,較2019年同期下降2%。
一線都市的變化不大,北京、上海的成交量還在高位慢漲,廣州和深圳在强調控政策的壓力下,開始出現明顯回落。
重點是其他二三線都市的成交變化。
注意:25個二、三線都市成交適度回落,同、環比分別下降13%和10%,較2019年同期下降4%。近7成二、三線都市成交同比轉降,其中不乏南京、武漢、佛山等熱點二、三線都市。
寧波、昆明、東莞等成交跌至年內低位,徐州更是創年內新低,同比近乎腰斬。
也就是說,70%都市都處在下滑通道,徐州、寧波、昆明、東莞更是降至年內冰點。
這說明什麼?
很簡單:誰都逃不過歷史規律的影響,政策的威力終於開始顯現了!
首先,我們要瞭解:成交量代表了什麼?
可以這麼說,成交量就是人氣,成交量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成交量就是樓市的根基。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話放到樓市裏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謂“量在價先”,房價漲勢能否持續,關鍵就看成交量是否出現變化,作為一個資金驅動的市場,成交量的風吹草動,往往預示著一輪行情的開始或結束。
樓市是一個靠真金白銀流入才能“撬動”的市場,不管是銀行貸款、信託還是購房者的高杠杆信用資金,以及公司債、資本市場等融資管道,只要長期受限,樓市就不可能出現任何所謂的“大行情”。
貨幣收緊,房貸壓縮,成交量下降,必然會影響到房價,最終出現“量價齊跌”,這是個屢試不爽的規律。
從這個角度來看,能把2020年末已經躁動的人氣强行壓下去,讓熱點都市歸於平靜,像寧波、徐州這些連漲幾十個月的都市都未能倖免,今年央行對房地產實施的兩大政策,居功至偉。
第一,銀行開始執行“限貸”。
今年開始,所有銀行(共分五檔)都要執行這兩個標準,比如,工農中建交幾家第一檔的大型銀行,兩大名額分別是40%、32.5%。
具體到個人房貸名額,年報顯示,像建設銀行和郵儲銀行均超過32.5%的紅線,分別為34.73%、34%。
再不壓降房貸額度,突破房貸上限,這些超標的銀行連覈心業務都沒辦法開展了。
在額度有限情况下,銀行只能一邊上調房貸利率,延長二手房貸款審批期限,另一邊新房的貸款也只能做到“儘量保障”而已。
成交下降的背後是金融杠杆收緊,而金融信貸的收緊,又跟政策密切相關,在以往,做到這一點很難,但今年央行的决心非同以往,“限貸令”做到了。
第二,嚴打經營貸流入樓市。
為什麼去年房價漲的凶?
說白了,還是政策有點松,降准+降息的催化之下,銀行手裡多出來的錢數不勝數,這個時候,銀行肯定要絞盡腦汁把貸款放出去。
按理說,經營貸的服務物件是中小企業主或個體工商戶,借款人可以通過房產抵押來獲得銀行貸款,這些錢用於其企業或個體戶的經營需要。
有購房者打起了歪算盤:名下注册公司,找過橋資金,全款買房,把房子抵押出去,把高利率的房貸給置換掉,換成低利率、長期限的經營貸。或者直接把名下全款房抵押,拿到低息經營貸後,把這筆錢充當首付去買房,進一步抬高購房杠杆。
本來用於實體經濟的優質信貸,被空殼公司和炒房客用於買房,這就叫“騙貸”。
說實話,這裡面的貓膩,銀行能不知道,能不明白?無非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但今年不同,監管的態度非常嚴厲,銀行如果還是裝作“稀裡糊塗”的放任貸款流入樓市,就會面臨巨額罰單。
8月4日新浪財經部報導,21資管研究院統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共收2305張罰單,合計罰金13.06億,相比去年上半年大增106%!1266家機构、1582比特個人被罰。
細分處罰領域中,涉房貸款、理財業務、反洗錢是最主要的三個部分,尤其是涉房貸款,處罰力度越來越重。
此外,央行和銀保監會今年還專門印發了打擊經營貸流入樓市的通知,全國範圍內多個都市的銀行都開展了自查,一時間風聲鶴唳。
2021年,可以說是房企、購房者乃至銀行被調控政策“教育”的一年。
房企終於明白:高杠杆擴張拿地王的結局,可能是爆雷和違約。
購房者終於明白:即便一二線都市覈心城區買房,也可能會賠錢砸在手裡。
銀行終於明白:央媽對房地產的嚴控態度,絕不是說說而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