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歇後語來頭可大了,是一個出自三國時期的典故:劉備曾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把荊州給借了過來。
之後,東吳方面要求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以種種理由,百般拖延,鬧到劍拔弩張的地步也沒有還回去。
能讓一向仁厚的劉皇叔不顧體面,死活都要抓在手裡,荊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對於荊州的取捨問題,劉備麾下的兩個謀士最開始其實是意見相左的。這兩個謀士還都不是一般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龐統,二人合稱臥龍鳳雛。
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人稱鳳雛,他們都是不世出的人才,關於他們二人水准高低的爭論,也是古往今來不曾休止。事實上,諸葛亮和龐統關於荊州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他們二人水准的高低。
兵家必爭之地
能讓劉皇叔那麼看重荊州,自然是有著其優勢的,荊州處於平原地帶,境內有著為數眾多的湖泊,便於灌溉,囙此有著發達的農業。
劉錶統治荊州期間,荊州很少受到戰火的紛擾,農業沒有受到破壞,這也就意味著荊州是一個糧倉,儲存著大量的糧食。
荊州炙手可熱,不只是因為自身糧食儲備豐富,還因為它所具有的戰畧意義,唐代詩仙李白所書寫的那一曲千古絕唱《蜀道難》,把蜀地道路的險峻訴說得淋漓盡致。
李白寫《蜀道難》時是唐代,經歷了多年的發展,蜀地的道路狀況還是那麼差,其數百年之前的三國時期就更不必說了。
不巧的是,蜀地正是劉備的根據地,蜀道艱險,糧草運輸極為困難,而荊州無疑可以為劉備解决這個難題。
荊州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處於十三洲的正中,北有漢水、大洪山,南有五嶺,西有巫山,東有大別山、九嶺山、羅霄山等。這些山山水水護衛著荊州,給予了它易守難攻的特點。
更妙的是,荊州以北是曹魏,以東是孫吳,誰掌握了荊州,誰就具有了戰畧優勢,可以取得先發制人的效果,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荊州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可是,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取捨,卻有著不同的意見,諸葛亮認為,蜀漢必須要奪得荊州,可是龐統卻覺得荊州是一塊燙手山芋,麻煩大於好處。
當時,水鏡先生司馬德操曾點評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鳳雛分別是指諸葛亮和龐統,這句話是對他們才學的極度肯定,司馬德操的話裏隱含了二人不相上下的意思,但荊州一事,卻能看出諸葛亮和龐統的高低。
意見相左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來的高人,劉備初見諸葛亮就被他的才學談吐,以及對天下局勢的精妙分析所折服,當時諸葛亮就建議劉備一定要爭奪荊州,以便謀取天下,詳情可見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雖然是隱居狀態,但對天下之事都了然於胸,而且因為身在局外,更有一份洞若觀火的優勢。在草廬之中,諸葛亮為劉備解說了自己對天下局勢的看法,指明了蜀國發展的方向,劉備一一聽取。
荊州自然條件優越,便於發展農業,農業發達,糧食充足,人口自然也就很多,而糧食和兵丁都是組建軍隊所必需的,一旦得到了荊州,對蜀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諸葛亮的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臥龍鳳雛都在劉備手下做事,但不得不說在劉備心裡,鳳雛龐統的地位顯然是沒有諸葛亮高的。
諸葛亮是個風度翩翩的美君子,而龐統的外貌比諸葛亮就差得多了,相當的其貌不揚,他初到劉備手下時,因為相貌欠佳,還一度受到劉備的輕視,認為他不是個有才之人,隨便給他分了個小官職就打發了。
幸好龐統自己有真才實學,憑藉實際行動讓劉備重新認識了他,最後獲得了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他和諸葛亮在很多事情上的決策都是相同的,離奇的是,對於荊州的取捨,他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來,圍繞著荊州的戰爭持續多年,荊州的人力物力也都達到窮盡的狀態,所以爭奪荊州的價值不大,而且龐統認為,緊鄰曹魏和東吳這一地理環境會限制荊州的發展,反而得不償失。
龐統說的也確實有道理,但劉備最後還是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智取荊州。取得荊州之後,以荊州為支點,蜀國先後拿下了益州,漢中等地,在這場以天下為目標的爭霸賽中站穩了脚跟。
囙此從結果來看,諸葛亮的意見才是正確的,荊州對蜀國來說意義重大,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未來的預測都十分優秀,在龐統之上。
蜀國興亡
荊州對蜀國意義重大,助推蜀國達到巔峰,而它也見證了蜀國由盛轉衰的時刻,在諸葛亮的計畫中,他對各種可能影響局勢的因素的把控堪稱精妙,但就算是多智如諸葛亮,也難以掌控一切。
某種程度上來說,荊州是蜀國的命脈,所以一定要派一員大將去鎮守,正如我們所知,前往荊州的是關羽。
關羽是個很好的人選,他武力高强,有勇有謀,可誰能想得到,在關羽出兵抗擊曹操之時,孫權前來偷襲,致使荊州淪陷。
關羽本人十分氣憤,最後中了圈套,慘遭斬首。兩年之後稱帝的劉備,發兵為關羽報仇,大軍開拔前夕,張飛又為部下所殺。至此,蜀國已經折損了兩員大將,元氣大傷,隱隱可以窺見未來的結局了。
小結:
諸葛亮沒有辜負他臥龍的盛名,做出了以奪取荊州為首的一系列英明决定,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諸葛亮的一身錚錚鐵骨也撐不起向著衰亡奔去的蜀國。
這一點諸葛亮應該也是看出來了,但他為了劉備的囑託,盡心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他最終沒有成功,蜀國沒有逃過滅亡的結局,但他的努力是為古今中外無數人所肯定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