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後三國不如前三國一般精彩?那些權勢的後代們又為何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紈絝子弟?
對三國有所瞭解的人,喜歡將整個三國歷史分為前三國和後三國兩段,而且人們對這段歷史都有一個類似的觀點:後三國的文臣武將不甚於前代。
提到前三國,人們往往津津樂道於曹操的梟雄姿態;感動於劉歇業桃園的義氣;震撼於赤壁一把火的豪邁……只是到了後三國,我們可以發現,像前三國一樣值得歌頌的事例少了許多,人們喜歡將許多後三國的人歸為“二世祖”——上一代拼死拼活有所基業,而下一代只顧揮霍的紈絝子弟,更有甚者,指責他們為“酒囊飯袋”,最典型的便是劉禪曹丕這兩位帝王後代。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為什麼這些後代會被稱為紈絝子弟呢?
時勢造英雄
首先我們要明白,前三國與後三國的局勢是不一樣的。
前三國時期,各地諸侯紛紛割據,戰火紛飛不斷,在劉備曹操孫權等人的努力之下,才將整個天下局勢分為了三塊,也就是“三足鼎立”。
而在諸侯割據的亂世之中,英雄們紛紛鋒芒畢露:心懷仁德籠絡人心的劉玄德;胸懷大志掌握中原的曹孟德;少年統業獨佔一方的孫仲謀。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打破了亂世,也讓後人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他們成為了歷史上的璀璨群星。
有人就要說了,曹丕在後三國也算是盡心竭力,為什麼也算是紈絝子弟?這裡我們需要知道曹丕看起來更為强大的原因,也是來自於曹操的基業。
首先,在曹操的努力之下,魏國的國力相對更為强大,只是曹操一生未曾稱帝,曹丕上位後稱帝本就是順水推舟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這一點無可厚非。曹操死後,為曹丕留下了一支近乎完美的團隊,用來輔佐曹丕的皇帝之路,只是後來曹丕並未用好,甚至還給自己的後代和大魏留下了一個大隱患。
再加上曹丕認為局勢穩定,後期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為許多人所不齒,這也是曹丕被後世視為“二世祖”的原因之一。
曹丕雖然有酒囊飯袋的趨勢,但在大家眼裡,真正的酒囊飯袋,莫過於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了。
提到這個名字,所有人就會想到一個詞“樂不思蜀”,連聰明如諸葛亮都難以輔佐,這個人的本領,也可見一斑。有意思的是,後人對於劉禪的評估,多是讚美其仁德,或是稱他昏庸,但無論如何,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蜀國正是在他的手上而亡的,而劉禪“安樂公”的結局,也算是對他的一生的最好詮釋。
少有戰爭,多為權謀
我們都知道,前三國最著名的就是不斷的戰爭,那時候無論是孫曹劉還是其他諸侯,都熱衷於爭奪土地、鞏固實力。
而到了二代,這樣的戰爭越來越少,朝中的爭鬥取代了對外的戰爭:蜀國內部按照區域分為幾大派,魏國內部司馬家族與曹家的爭鬥也是持續許久。
前一代忙於戰爭,减少了對後代的教育和培養,但是前一代也為後代積累了許多前代的能臣,最為典型的就是劉禪身邊的諸葛亮。
在這些能臣的身後,這些權二代們就自然顯得沒有那麼熠熠生輝了,皇帝似乎成為了大臣們爭權奪利的棋子。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這些權二代們也很好地向我們陳述了這樣的道理。到了後期,戰爭又頻繁了起來,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到鄧艾偷渡陰平,再到薑維帶兵疾行,一場又一場的戰役,讓這些後續的將星更為耀眼,也在不經意之間淡化了這些皇帝的歷史地位。
結語
都說“時勢造英雄”,真正的英雄一定是生在一個出英雄的時代。
現在的我們看來,對比起前三國的英雄豪氣和俠膽柔腸,後三國看起來就沒有那麼盪氣迴腸,多了些爾虞我詐。也許曹丕劉禪等人只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酒囊飯袋”,若是換個朝代,他們的行為或許會有所不同。
前三國的亂世,成就了多少君王的豐功偉業,而到了後三國,爾虞我詐之間鑄就了不少歷史傳奇,於我們今人的目光來看,後三國的那些君王,顯然不如前三國耀眼,甚至有些昏庸無道,沉溺聲色。但是,正是這樣的完美與不完美,才讓後世之人看到了屬於那個時代的不一樣的精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一部分人會被掩埋於黃沙滾滾中,而總有一些人沒有被埋沒,他們或以正向、或以反向地,成為了我們的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吸取教訓、獲得經驗,成為更好的自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