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地級市,正在拼命造大學

江苏 57℃ 0
摘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在“搶人”大戰背景下,蘇州正不斷努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建名校、引資源的教育强市戰畧,正成為蘇州堅定的發展路徑。這座中國最强地級市,正在以突破地級市思維的霸氣,狠下力氣發展高等教育。在不久前舉辦的蘇州市相城區建區二十周年活動上,蘇州市政府與河海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在相城共建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蘇州研究生院。

編輯:解局君

作者:站長本人

來源:大數據透析站(ID:suzhoudashuju)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都市的差距,慢慢會體現在人才的差距上,而人才的差距,最終體現在一個地方的高等教育上。

種種數據和現象表明,頂級的高等教育資源,已經成為都市最好的“搶人”利器,尤其大學的創建,更是推動區域發展的强大引擎。

2020年,蘇州全年GDP總量破2萬億,在長三角一體化和滬蘇同城化推進過程中,蘇州的發展還在提速,人流、物流、資金流融匯與此。

但令人仰望的經濟數位背後,卻是時常被吐槽的“教育短板”

一所蘇州大學,不足以支撐蘇州高等教育的未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在“搶人”大戰背景下,蘇州正不斷努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建名校、引資源的教育强市戰畧,正成為蘇州堅定的發展路徑。

這座中國最强地級市,正在以突破地級市思維的霸氣,狠下力氣發展高等教育。

蘇州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2020年蘇州GDP總量達2.02萬億元,除北上廣深四個老牌一線都市外,僅次於重慶,在全國所有都市中排名第六。

在江蘇更是無出其二,即便是省會南京也要稍遜風騷。

不過在高等教育領域,長久以來一直是蘇州的短板,這一點與深圳的境况頗為相似。

雖然蘇州大學是當之無愧的頂尖省屬211,實力直逼甚至超過中游985,在2020年自然指數排行榜中,蘇州大學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1比特,全球第39比特,稱為“最强地方高校”

不過,蘇州的“雙一流”僅此一根獨苗,雖也有蘇科大、常熟理工等在中流奮力向前,但在南京12所“雙一流”的絕對實力面前,確實小巫見大巫。

但,情况在最近幾年有了肉眼可見的改觀。

在不久前舉辦的蘇州市相城區建區二十周年活動上,蘇州市政府與河海大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在相城共建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蘇州研究生院。

再往前,東南大學在園區共建東南大學蘇州校區、南京大學在高新區開建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蘇州大學在吳江建設蘇州大學未來校區。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規劃圖)

除了一流大學外,也有“雙非”强校選擇和蘇州“牽手”。2020年12月8日,又一所南京高校南京醫科大學與蘇州市政府簽約,雙方將共同創建和建設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

而蘇州的縣級市,長年位居百強縣前五,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自身財力,都足以撐起一所甚至多所頂級高校。

昆山除中外合辦高校昆山杜克大學外,廈門大學已在昆山佈局建設研究院。

太倉自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工奠基、成為全國首個擁有“雙一流”高校的縣級市後,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按計畫今年也將投用。

(西工大太倉校區一期已封頂)

從現時的情况來看,已經至少有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杜克大學、利物浦大學這6所中外名校把“本碩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都帶到了蘇州。

這就意味著,這些高校不可能輕易的離開或者中途退出,未來將真正在蘇州“紮根”。

以前我們總說,孔雀東南飛,現在,蘇州把鳥巢都給搬過來了。

把時間先拉的更長一點,你會發現除了國內的一流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莫納什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都在蘇州“落子”。

回過頭來梳理下蘇州的這些年的動作,蘇州高等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明朗:手扶持本土的蘇州大學,一手與國內頂尖高校多方位合作,一手引入國外頂尖名校,三管齊下,毫不吝嗇經費和資源。

看似簡單的三板斧,背後,都是燃燒的經費。

在2020年我國地方高校經費預算排名中,蘇州大學以34.06億元的經費名列第四,僅次於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雙一流大學中更是位列第一。

考慮到廣州醫科大學有鐘南山院士坐鎮,在呼吸內科方面有著强大的實力,在疫情背景下理所應當有更多經費支持。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是更加土豪的深圳重金打造。

蘇大的34.06億經費,確實已經是頂尖水准了,按照2020年在校本碩學生34000人計算,生均經費超10萬元,是全國生均3.3萬元的3倍多。

(蘇州大學,圖源網路)

蘇州對蘇大這根獨苗苗,不可謂不用心、不慷慨。

不只蘇大,上文提到的所有高校,也將在未來得到蘇州極大的支持。

在此前蘇州教育公佈的2021年將辦好人民滿意的20件教育惠民實事中,明確提出“提升高等教育發展層次,將雙一流學校搬到家門口”。

除了對已有的簽約在建項目表示旗幟鮮明的支持外,還探索綜合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資源,積極籌建“江蘇(或蘇州)電影學院”,形成“北北影、南蘇影”的佈局。

從現時披露的情况來看,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總投資100億元、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總投資超100億元、西交利物浦太倉校區總投資42億元、蘇州大學吳江校區總投資40億元。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規劃圖)

些天量投資,最終大多還是得由地方政府來落實。除了蘇州,還真沒幾個都市能負擔得起。

2020年,蘇州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03億元,躋身全國第4,沒有這樣的實力,空談理想也枉然。

2020年11月,蘇州發佈姑蘇人才青春無憂計畫,提出“蘇州要力爭三年新增參保大學生超過200萬人”,除了外引,內育絕對是蘇州確定的堅定的手段。

蘇州畫下的藍圖,正在一步一步實現,未來,真的值得期待。

那麼,終究問題來了,蘇州為什麼要拼命造大學?

站長的回答是,“兩個需要”。

一是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能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帶動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這點已經沒有爭議。

蘇州的經濟體量已經足够大,但相對而言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蘇州雖然出了161名兩院院士,但本土人才仍然不足。

蘇州大學實力一流,但僅此一所,且文科較强,這對於以製造業為基地的蘇州來說,產業支撐作用不强。

尤其是在蘇州助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全面推進工業互聯網的轉型陞級背景下,未來蘇州需要更多基礎領域人才提供要素和科技支撐。

人口紅利已經過去,未來是各個都市拼搶“人才紅利”的時代。一方面,把自己的人才隊伍培養寄望於外地高校,心裡確實有點不踏實。另一方面,本地培養出來人才,顯然更符合當地發展。

二是人口快速發展現狀的需要。

蘇州是全國第二大移民都市,從統計口徑來看,蘇州常住人口1075萬人。

但實際上,蘇州的人口遠遠不止千萬,這一點從蘇州的官方態度中也能看出端倪,比如在2021年蘇州第一會上,市委書記許昆林提到“蘇州有1700萬服務人口”,再比如蘇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佈,蘇州共登記人口1438萬人。

這麼大體量的人口,自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蘇州、江蘇考著全國最難的卷子,錄取率卻遠不如中、西、北部地方。

2020年,蘇州高考學習超32萬人,本地高校多了,對蘇州的莘莘學子來說,多少是件好事情。將來,蘇州學子足不出戶就能在本地享受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高校這樣一個載體,將龐大的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

蘇州的思路已經從“吸引人才”轉變為“培養人才”,至於培養的人才能不能留住?

2020年,蘇州榮登全國最佳引才城市。留住你,蘇州有一千種辦法。

未來,當蘇州的經濟優勢和教育優勢相逢,必將勝卻人間無數。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