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突然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逼迫父親將太子之比特傳給自己。即使已經過了1300多年,父子兄弟相殘、同室操戈的慘劇仍然讓人心悸不已。
然而,玄武門之變仍有很多疑點。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曾派遣親兵800人潜入宮中。要知道,當時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的衝突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李世民卻能讓800帶甲勇士大搖大擺地進入宮中,實在是不可思議。
此外,李世民在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東宮與齊王府的4000阿兵哥在薛萬徹的帶領下,曾直撲玄武門,試圖拯救故主。以800阿兵哥,抵擋4000人,怎麼看都是必敗之局。然而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秦王府的阿兵哥竟擋住了東宮、齊王府的精兵,等到了尉遲恭的到來。當尉遲恭拿出李建成的人頭以及李淵的聖旨,兩府精兵一哄而散,玄武門之變才告成功。
很顯然,李世民之所以能預先布下精兵並擋住政敵的反撲,一定存在著一比特內應。而這位內應,在玄武門肯定身居要職,而這個神秘人到底是誰呢?
上世紀20年代,甘肅敦煌的藏經洞中,發現了大量文書,被稱為敦煌遺書。由於管理不善,導致敦煌文書大量流失海外,而其中一份更是被法國人伯希和劫去。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在伯希和偷竊的,編號為P. 2640的一處文書中,發現一件足以改寫史書的墓誌——《常何墓碑》。這個墓誌是個抄本,已經失傳了很多年。
常何,是隋末唐初的一比特重要人物,但在兩唐書中,《馬周傳》、《東夷傳·高麗》、《李密傳》和《太宗本紀下》中提及,而且語焉不詳。對於此人的來歷、功勞,我們一概不知。但是隨著《常何墓碑》的發現,我們卻對此人產生了新的認識。
從墓碑中看,常何本是河內溫縣人。隋朝末年,常何不堪隋煬帝的暴政,遂投身綠林。對此,碑文是這樣記載的:
“欽韓彭之翊漢,慕馮賈之匡蕭。逸氣縱橫,群英屬望。既而炎靈將謝,政道雲衰;黑山結,白波潜駭。爰顧宗姻,深憂淪溺。鄉中豪傑五百餘人,以公誠信早彰,譽望所集;互相率,請為盟主。”
之後,李密、翟讓的瓦崗軍異軍突起,成為山東諸起義軍的翹楚。而作為一個小型起義軍的頭領,常何毅然歸附了瓦崗軍。其後,瓦崗軍因為輕敵,不幸為王世充擊敗,李密向西投降了唐朝,而作為隨從的常何也一同投唐。
《常何墓碑》說:
“密竟奉謁丹墀,升榮紫禁。言瞻彼相,實賴於公。”
也說明李密歸附唐王朝,常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由於此故,唐高祖便授常何“清義府驃騎將軍、上柱國、雷澤公”。然而好景不長,李密最終還是叛離了唐朝,被李世民派人追殺至死。
李密死後,常何仍跟隨唐朝作戰,並在擊潰王世充、竇建德以及劉黑闥的戰鬥中,立下過一些功勞。值得注意的是,《墓碑》中曾提到:
“(李淵)令(常何)從隱太子討平河北”。
也就是說常何曾經作為隱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參與了征討劉黑闥的戰鬥。這也就是說,常何乃是李建成的舊部。
唐朝統一後,常何成了玄武門的宿衛,總領此門的禁衛軍。而《墓碑》也記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由此可見,李世民若要發動玄武門之變,事先在宮中設下埋伏,首先就要過常何這一關。常何以及其宿衛軍的向背,决定了這場政變的成敗。而根據史書記載,玄武門的宿衛軍確實站在了李世民一邊。
史書記載,李世民用重金收買了常何,並許諾其以權位,最終讓常何同意為這位秦王行一個方便。眾所周知,作為皇宮門戶的玄武門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有如此重要之地位,建成、元吉為何不加防備?會讓李世民潜在的死黨事先佔據此要害之地?
前文也提到了,常何曾隨李建成東征河北,是其舊部,而不是李世民的親隨,囙此很難產生懷疑。而史學大師陳寅恪也認為:
“太宗能於武德九月六月四日預伏其徒黨於玄武門,而守衛將士亦竟不之發覺。建成、元吉雖先有警告,而不以為意者,殆必以常何輩守衛玄武門之將士至少非太宗之黨徒也。”
就這樣,在常何的縱容下,李世民將800阿兵哥大搖大擺地派入宮中,而自己則帶著9員驍將埋伏於玄武門外。即使李世民在門外失了手,門內的800精兵仍會將建成和元吉亂刀砍死。很顯然,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插翅難飛了。
建成和元吉死後,常何的宿衛與李世民的精兵強將共同防禦東宮和齊王府的進攻,成功地拖延了時間,最終使李世民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根據《墓碑》記載,常何在玄武門之變後一路高昇,從一名小小的車騎都尉陞級為左武衛大將軍。可以說,若無玄武門之變功勞,並非世家大族、也非李世民親信的常何,絕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