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孫中山《建國方略》
眾所周知,都城的選址對於王朝命數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從歷史上很多朝代都能看出端倪,前有商朝盤庚遷殷,後又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都是在遷都以後,出現了王朝中興的局面,而這一點在近現代也同樣適用。
自1911年武昌首義至今已有110年,一百多年前在孫中山和黃興等仁人志士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
而說到建立新政權,那就不得不考慮我們上文所說的都城選擇問題,1920年名士章太炎去拜會孫中山時,孫中山就曾提出,中國想要實現弱到强的轉變,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選擇這三個都市定都。
那麼這三座都市到底是哪裡呢?孫中山又為何這麼看好它們?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謀本部則武昌
從辛亥革命第一槍由武昌打響,就可以看出武昌在孫中山革命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孫中山曾說,武昌瀕臨大江,東邊有寶山坐鎮,發達的水陸交通使其轉輸也十分方便,北面與襄樊相望,相比於金陵來說,武昌的優勢十分明顯。
在這場定都之爭中,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最中意的都市當屬武昌,而力排當時呼聲最高的金陵(今江蘇南京)。
從地理區位上來說,武昌位於中國版圖中部,居中部覈心城市群,與陝西、江西、湖南、山西、安徽、四川等省接壤,交通便利,輻射區域十分廣泛,在與周邊都市交流往來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其次,坐落於湖北境內的漢江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水源豐沛,河網密佈,從古至今皆有“九省通衢”的美譽。囙此,在當時武昌是不可多得的集水、陸、空於一體的交通樞紐,孫中山心儀此地,情有可原。
二、謀藩服則西安
杜甫曾雲,“秦中自古帝王州”。謀國者先謀長安,這幾乎是中國古代不成文的規定。從漢武帝時張騫初通西域,陸上絲綢之路便以其堅韌的生命力綿延萬裏,延續至今。
從歷史沿革來說,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著一千一百多年悠長的建都史,建都次數可數全國之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時期,就連最負盛名的唐朝也是植根於西安這片古老的土地。
從地理位置上說,西安毗鄰甘肅隴西等邊塞要衝地區,“西出陽關無故人”說的就是甘肅河西走廊。由西安向北沿著金城(今蘭州)、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可以直通塞外,如果在西安建都,那麼就可以實現對於邊塞地區的北方民族的有效管理。
由此可見,八百里秦川實乃謀取西部安定、統轄北部諸民族的上佳都城之選。
三、謀大洲則伊犁
上面兩個都市的選址尚可以理解,但對於孫中山“謀求亞洲必先經略新疆伊犁”這個結論可能很多人都會表示詫異,那麼這個定論又是從何而來呢?
仔細觀察中國的行政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伊犁地處新疆的北部地方,並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定都地點,它遠離經濟、文化中心,地廣人稀,工業發展也十分薄弱,各種遊牧民族長期居住於此。但把視野擴大到整個世界的行政地圖,這時可以看到,伊犁正位於亞歐大陸的中心位置。
再結合中華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分析,伊犁距離當時的大國蘇聯很近,孫中山晚年思想轉變,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伊犁可以更加方便地對蘇聯系,借助蘇聯的工業化,實現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驅逐列强侵略;其次是,當時英國對中國邊疆虎視眈眈,設都於伊犁,可以最大可能打破列强妄想分裂中國的企圖。
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就點出了武昌、西安、伊犁三座都市各自的建都優點。透過這句話,我們能够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於中國長遠發展的深切展望。
但遺憾的是,在這三個地方建立的都城的願景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實現,還沒等到他“稱霸亞歐大陸”的設想實現,他就因病去世了,舉國悲痛,這實屬中國革命的巨大損失。此後南北軍閥沆瀣一氣,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中華民國的都城也北上遷往北京。中國强盛的希望,在一次次軍閥混戰中破滅。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