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比特武狀元,霍元甲連踢三脚都紋絲不動,名字聽著耳熟

重庆 91℃ 0
摘要:“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果不其然,在1898年這最後一届武舉中,武狀元的名頭落到了張三甲頭上。霍元甲找張三甲比武,結果連踢三脚張三甲都紋絲不動,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李白《塞下曲》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狀元,人們一般都是默認為“文狀元”,也就是進士出身的;但實際上還有一類專門為選拔武將而生的考試,叫做武舉,是我國史上唯一一比特女帝武則天開設的,明清時期最為興盛,魁首為“武狀元”。

歷史上武狀元的名頭雖然不如文狀元響亮,但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說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武狀元出身,且是唯一一比特由武狀元出身官至宰相者,一生曆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再比如李遵頊,中國史上唯一一比特“狀元皇帝”,也是西夏僅有的太上皇;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中國最後一比特武狀元,張三甲。

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著很耳熟?跟著名武術家張三豐很像,但其實兩人沒啥關係。

清朝的武舉跟科舉差不多,一樣都要經過重重考試,先是基層選拔,再是鄉試、會試,最後再排出三甲,舉辦時間與科舉同期,都是三年一次。我們都知道,清朝中途科舉其實是停過好幾次的,直到1898年慈禧太后下後懿旨恢復武科舉舊制,張三甲才有了考試的機會。

有時候必須得承認天賦這個東西,張三甲出生在開州(如今重慶)的一戶農家裏,祖父早年結識了一些闖蕩江湖的好漢,學了幾手功夫,便回鄉開了間武術館,教一教鄉里鄰居強身健體的招式。可以說張三甲的確出生在尚武之家,但要論起底蘊吧也還真是啥都沒有。

但張三甲天賦高,受到尚武環境薰陶,自幼開始練武的張三甲哪怕是這些最基本的招數也耍得比旁人都要厲害,尤其他還力大驚人,小小年紀就能舉起門口的石獅子。張家人覺得這個小子是塊習武的料,就將他送到開州比較出名的高手楊國昌那習武,楊師傅誇其:“吾弟子盈門,唯有三甲罕見也。”

楊師傅去世後張三甲又有幸拜得清王庭侍衛杜回春為師,武功再次精進,一舉奪得武舉人的稱號。中了舉人就得進京趕考,但中國古代科舉有個習俗,就是會試前一定要找一些在朝中任職的官員拜起為師,成為其弟子,張三甲就被恭親王奕忻看中了。

對晚清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看到奕忻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是清朝宗室當中的實權人物,洋務運動的發展也有其保駕護航,眼光自然不會差。果不其然,在1898年這最後一届武舉中,武狀元的名頭落到了張三甲頭上。

摘得狀元之比特後張三甲立刻回鄉省親,途中消息不小心走漏,要知道這可是開州有史以來第一名武狀元,自然大為矚目,大名知府大禮迎入府內,開州州官快馬前去迎接,一時轟動了冀南。

張三甲回到家後登門拜訪者那叫一個絡繹不絕,人人都想瞅一瞅這武狀元是不是有三頭六臂,不然咋那麼厲害?其中就包括了聞聲而來的年輕時代的霍元甲。霍元甲找張三甲比武,結果連踢三脚張三甲都紋絲不動,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張三甲本就舟車勞碌,又對當時清王朝內憂外患的情况擔心不已,再加上一直有人上門拜訪,張三甲礙於同鄉情面不好閉門不見,身心俱疲之下竟患起了重病,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卒年22歲。

張三甲堅持學武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能够驅逐列强,精忠報國,“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