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是每個媽媽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太過“濃烈”帶有“控制欲、佔有欲”的愛,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新聞:青島一比特40多歲的媽媽,將自己的女兒圈養在家8年,既不讓孩子出門,也不讓孩子上學。如今8歲了,小女孩連自己的爺爺奶奶都不認識,也重來不會叫爸爸。看到被親媽圈養的女兒,爸爸紀先生急的抓狂。
據小女孩的爸爸紀先生介紹:自己跟女孩的媽媽分居4年多了,女兒一直跟著妻子一起生活。平時,娘倆個也不出門,整天呆在家裡。自己曾多次跟妻子就女兒的教育管道進行溝通,每次都鬧的不歡而散。但孩子還小,需要上學、更需要與人接觸,家門以外的世界不能被人為隔絕。
對於為什麼不讓孩子出門、上學呢?小女孩媽媽梅女士說道:是怕孩子受到傷害!之前有送孩子去幼儿園,但不認同幼儿園老師的教育管道,怕老師傷害孩子,所以才决定接孩子回家。
同時梅女士還表示:自己重來沒有限制過孩子的自由,她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學什麼都學什麼。現在女兒學習很好,字也寫的很好。
但對於妻子對女兒的過度保護,爸爸紀先生卻很揪心,為了讓女兒能到學校上學,與人接觸。爸爸先後找了村上的領導或是能說上話的人來勸,可結果都是無疾而終。為了讓8歲的女兒能够儘快到學校上學,愛女心切的爸爸含淚上網求助,希望能夠獲得幫助。
紀先生的求助一經曝光,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網友覺得:“梅女士[圈養]女兒可以理解,她說擔心女兒出去受到傷害,或許就是她心理有創傷,經歷過一段不堪的往事,所以害怕悲劇重演,才如此寶貝女兒。”
也有網友立刻響應:“不去上學並不代表不能成才,看人家鄭淵潔的兒子,也是自己買書,自己教,照樣培養出來一個成才的兒子”。
但更多的網友建議:梅女士應該是看看心理醫生,對孩子過度的保護,也是一種傷害。孩子終究要長大,終究要獨自進入社會,母親也保護不了她一輩子。
也有網友擔心重未接觸過社會的小女孩,長大後是否能够適應社會。雖然梅女士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孩子,是源於對孩子深切的愛,但這種愛,弄不好就會讓孩子“窒息”。
人,天生就是群居性動物,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需要知識、需要成長,倘若人為的隔絕與外界接觸,就像上文中梅女士打著“擔心老師委屈孩子”的旂號,對女兒進行“圈養”。久而久之,小女孩雖然得到了媽媽的呵護,但不與外人接觸,勢必會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
被父母圈養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看到梅女士圈養女兒的這條資訊,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狗牙》。電影中的變態父母妄圖為孩子建造烏托邦,竟然將親身孩子圈養在一棟與外界隔絕的別墅裏。為了不讓孩子與外界聯系,父母將家中的電話線藏起來;並為孩子們虛構了一個危險殘暴,不能輕易踏入的世界:外面有專門以吃人為生的猫。
父親正讓孩子跪地學狗叫
總之,一切與外界有聯系的都被父母隱藏了,最終導致3個孩子心中都充滿了仇恨與暴力:二女兒心眼多,經常用謊言與暴力欺騙哥哥,一言不合就用到劃傷哥哥;而大兒子被父母徹底洗腦,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從未有過懷疑。
無論是上文中的梅女士,還是《狗牙》中的奇葩變態父母,過度的控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都極為不利。其實,父母養育孩子,並不需要為他的人生設定好模式,也無需強迫他進入這種預定模式。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享受成長的樂趣中,給予正確的人生指引。
01、讓孩子走出門,時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如今,隨著網絡科技資訊的不斷發達完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與上文中梅女士“圈養”女兒不同的是,這些“宅男”、“宅女”卻是主動宅在家不願意出門。閨蜜琳琳曾為孩子不願意出門而煩心:自己的兒子明明,今年10歲,本是與玩伴撒歡天玩的年紀,卻每天宅在家,不願下樓,就算父母催著他出去玩,他也不願意。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圈養”的孩子,長期呆在家不出門,勢必會失去接近社會的機會,缺少人機交往的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走出家門,有意識的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與技巧。同時,這也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徑。
02、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與人接觸
如今大多數人都居住在高層建築屋中,單元住房越來越多,不像80後、90後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大院子裡面,即便不出院子,也有10來個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
而面對玩伴少的孩子,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條件(比如參加夏令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小報童等),引導並教會孩子多結識同伴。和同齡人或同伴間的的相互競爭、相互協作以及如何處理同伴間的關係等,都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維他命”。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孩子在某一個時間段,對外界的刺激會非常敏感,容易接受特定影響而獲得某種能力。而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通常就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中,父母及老師就應該嚴格的對孩子進行訓練,嚴格要求。
01、語言發展關鍵期,通常在0-6歲
一般而言,孩子在1歲左右就能說兩個字的詞彙,在1歲半或2歲左右就能說長一點的句子。一些研究表明:從出生到18個月,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18-20個月,則是孩子獲得詞彙的關鍵期,這一時間段,也通常被稱為孩子“語言發展的爆炸期”。
在女兒6個月左右時,我就有意無意的在她耳邊說一些簡單的詞彙(比如爸爸、媽媽等),這時,她也會盯著媽媽的嘴巴,咿咿呀呀模仿大人說話,並且能够辨認、理解、記憶,甚至模仿周圍人的語音、語調。
02、感知覺關鍵期,通常在0-7歲
研究表明,2-4歲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3-5歲是音樂和聽覺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記憶流暢性發展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數量知覺發展的關鍵期,6-7歲時運動知覺速度和靈敏度發展的關鍵期。
無論是視覺、音樂、聽覺還是運動,都需要與人接觸。而像上文中梅女士的女兒,常年呆在家不出門,又怎麼能鍛煉記憶的流暢性及感知覺呢?
03、運動關鍵期,通常在0-3歲
孩子在0-3歲,完成了從平躺、手舞足蹈到獨立行走、輕鬆奔跑的轉變。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到半歲時,時身體平衡感發展的關鍵期;7-10個月時學習爬的關鍵期;10-12個月時孩子學習站立、獨立行走的關鍵期;1.5歲-3歲時孩子手指精細運動發展的關鍵期。
兒童的心理發展離不開父母、老師、玩伴,像上文中的梅女士,將8歲女兒圈養在家,勢必會錯過孩子的語言、感知覺及運動發展關鍵期,對孩子的成長將極為不利。愛孩子,可以有多種方式,但“圈養”,一定不是最好的愛護管道。著名作家龍應台曾說過:父母與子女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真正的父母之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