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褲子,在《新華字典》之中關於“褲”這個字的定義是:“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褲腰’、‘褲襠’以及兩條‘褲腿’”。但實際上,在上古文獻之中的“褲”其實是寫作“袴”。
而這裡的“袴”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在《說文解字》之中的解釋:“袴,脛衣也”,這個實際上指的是用一塊布料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襠部都是沒有的,類似於袖套套腿上的那種感覺。
而第二種,就十分接近我們現在這樣的褲子了,有“褲腰”,有兩條“褲腿”,但單單就是沒有“褲襠”。這樣的褲子褲襠部位就是一個大開口,就連布袋也是沒有的,在1982年湖北馬山出土的馬山一號楚墓之中,墓主人穿的就是這樣的“絝”。
如圖所示,這位墓主人穿著的褲子就是開檔“棉袴”,臀部徹底的漏出,且兩襠之間相互並不是連結起來的。而這個“袴”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禦寒。在《太平禦覽》引《列士傳》中有這樣一句:“孫略冬日見貧士,脫絝遺之”。
這也就可以證明,這個無襠袴的作用其實就是禦寒。而前者所說的腿套袴的作用就很簡單了,主要就是怕熱唄。上古世時期都是有裳無褲,裳拖到腿部,用一個同色系的腿套可以遮醜,至於裡面的袴,那可不就是怎麼方面怎麼來。
至於我們現在這種有褲襠的褲子,在古代叫“褌”。這個“褌”也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是“膝褌”,長至膝蓋,是外穿的褌。在《釋名·釋衣服》之中有記載:
“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
還有一種叫做“犢鼻褌”,也就是現在日本相撲手穿的那個。這種犢鼻褌穿著可以更便於勞作,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之中就有說司馬相如穿著犢鼻褌去做菜。當然,若說與現代《新華字典》中解釋的褲子最像的應該也就是前一種“褌”了。
而按照歷史記載中國最早穿褌的記載是指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了國家軍隊的强大而去推行“胡服騎射”,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原人第一次穿上有襠的褲子。但關於褲子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史學界卻一直都爭論不休。
但大多的爭論都集中在西周一直到戰國時期,可是2003年新疆洋海古墓群的出土,卻徹底的打破了這些專家們的爭論。洋海古墓群距今已經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發掘的時候專家們將其分為了三塊,分別是Ⅰ、Ⅱ、Ⅲ號墓地。
其中每一塊目的都發掘出來了大量的古文物,包括有石器,青銅器,鐵器,陶器等等,都反應的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並且在其中,還出現了大量的完好的古屍。而驚喜,就在其中兩具特別的乾屍之上。
所有的古文物,都沒有這兩具乾屍身上所穿著的,經歷3300多年還沒有腐化掉的,完整的褲子讓專家震驚。雖說這些褲子在一定程度上依舊朽爛,是“破褲子”。但是的我們依舊可以看的出,這褲子是有襠的。
這一下,關於褲子的歷史將被改寫。人類穿有襠褲的歷史,再次要往前推上幾百年。且這條褲子也是十分的時髦,更讓專家們嘖嘖稱奇的是,這褲子上面竟然還有扭結狀的系帶,簡直顛覆我們的認知。
這與我們現代人穿的運動褲簡直是一模一樣,只要是穿上褲子後將褲袋的系帶系緊,褲子就不會掉下來。若是單看這一條褲子,忽略他是自洋海古墓群挖掘出來的背景,這褲子更像是現代人遺失的。
當然,如果上手的話就知道這和現代人的褲子還是有些不同的。專家說這條褲子總共是用三塊大布料縫製的,一塊做成了褲襠,尤為的厚。另外兩塊就是兩個褲腿部分了,應該是專門用來騎馬的褲子。這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根源也就找到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