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期,大量國軍上將、中將級別大佬向我軍提出起義請求,我方對於這些國軍將領是持歡迎態度的,不少人建國後還得到重用,繼續發揮餘熱。1949年12月,第二野戰軍攻入四川,抗戰後被視為川軍頭號人物的鄧錫侯上將跟劉文輝等人一起,率領部隊通電起義,後來鄧錫侯將軍成為新中國四川省副省長。
另外有一比特川軍大佬就不那麼走運了,此人同樣在49年末試圖起義,卻被第二野戰軍拒絕,最後灰溜溜地跟著蔣某人逃往臺灣去了。都是國軍上將,待遇卻完全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鄧錫侯和楊森的鼎盛時期都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了中央軍勢力滲透到四川後,兩人的地位越來越邊緣化,但在解放戰爭末期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解放戰爭中,原川軍體系將領中實力最强的就是鄧錫侯。49年彭縣起義時,鄧錫侯將軍仍然掌握近4萬人槍,並且在軍界影響力大,實際能節制的不止4萬官兵。由於老蔣長年壓榨、打壓川軍,四川軍政界的幾比特大佬早有起義之心,其中鄧錫侯與西康省主席劉文輝交好,兩人時常互通有無。劉文輝早在1947年就與我軍秘密聯系,只因大軍尚未攻入西南地區,沒到最好的起義時機,囙此直到49年末鄧錫侯才和劉文輝一起通電起義。
對於誠心起義,又有一定實力的國軍地方將領,主動率領部隊弃暗投明無疑是有功的,二野首長十分歡迎鄧錫侯的積極表現,在不久後中央也將四川省副省長的要職交給了鄧錫侯,而鄧錫侯經營四川多年,在當地人望、口碑較好,留在四川正好可以人盡其才。
楊森的情况就不一樣了,他向二野提出起義請求,完全是權宜之計:自己的幾千兵馬已經被我軍徹底包圍,覆滅只在旦夕。楊森此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起義,然而在四川搜刮民脂民膏多年,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楊森希望革命军能够保護其“私產”,並且給予自己一定的政治或軍事地位,如同先前起義的傅作義、陳明仁等人那樣。這些要求遭到二野堅決拒絕,堵死了楊森的“起義”之路。
有人說楊森之所以不被接納,是因為他有妻妾多達10餘人,子女成群,這與新社會法律和文化嚴重衝突。但其實私生活不能算是他被拒絕的主因。楊森提出起義時已經沒有一兵一卒,嚴格來說這種情況最多叫“投誠”,投誠是不能講條件的,他的底牌比鄧錫侯、劉文輝等人差太多了。而楊森所謂的私產也都是不義之財,我軍不可能予以保護,必須全部充公。
楊森為了表示“起義”的决心,給二野劉帥寫了兩封親筆信,但劉帥表示起義必須是無條件的,否則就不能接受,還叫下屬“別去理這些人”。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1926年楊森曾經背信棄義,勾結劉湘一起鎮壓了劉帥參與的順(慶)瀘(州)起義,劉帥險些遇難。對於楊森這等卑劣做派的軍閥,實在難以令人信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