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開發黃河航道,使其成為山西,陝西,內蒙古煤炭的外送通道

重庆 77℃ 0
摘要:說起我國的黃金水道,大家一定能想到是長江水道,特別是三峽大壩修成之後,萬噸巨輪可以從入海口的上海一路到達幾千公里之外的內陸地區-重慶。而我國北方的山西省,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都是產煤大省,每年有數以億噸的煤炭運往全國各地。所以不開發黃河航道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的,為了彌補運輸上的缺陷,國家建設了從煤都大同到秦皇島的煤炭專線-大秦鐵路,緩解了煤炭等資源運輸的問題。

說起我國的黃金水道,大家一定能想到是長江水道,特別是三峽大壩修成之後,萬噸巨輪可以從入海口的上海一路到達幾千公里之外的內陸地區-重慶。假設一批貨物重1萬噸,需要從上海發往重慶,如果用載重50噸的卡車拉,需要200輛卡車才能拉完,而輪船只需要一次,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內河航運對大宗商品運輸的重要性。

而我國北方的山西省,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都是產煤大省,每年有數以億噸的煤炭運往全國各地。我們在我國的煤炭分佈圖上可以發現,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的煤礦,在它們的附近都有一條共同的河流-黃河。那麼我們能否對標長江的“黃金水道”對黃河水道進行開發,把其改造成一條運輸煤炭的“黃金通道”,使得煤炭通過水路進入華北地區,我們可以在其沿岸(分撥到沿岸地區)和入海口(通過海運運往南方)建造中轉站,使黃河發揮運輸煤炭甚至是大宗商品的通道作用。

既然黃河有這麼大的運輸優勢,為何我們卻不利用它呢(特別是在國家提倡大宗商品走水路和鐵路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氣候問題。黃河幹道全線都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冬季的氣溫在0攝氏度一下,河道極易結冰,特別是冬季的河套平原河段,結冰現象最為嚴重。而其中下游河段是一個不穩定的結冰河段,當西伯利亞寒流南下的時候,也會發生結冰的想像。所以河道結冰是影響黃河航道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隨著中上游的小浪底水庫,青銅峽水庫,劉家峽水庫的修建,人們驚奇地發現,受到水庫調節河道水量的影響,水庫下游近100多公里的河段都不會結冰。比如說黃河蘭州段,自從劉家峽水庫建成後,蘭州段就從未發生過結冰的想像。其實這也給未來科學技術成熟後,改造黃河航道提供了一個思路。

第二,黃河的水文條件差。雖然說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但是其多年平均徑流量不到600億立方米,乾旱少雨的年份只有273億立方米(1928年到1929年)。而長江的多年平均徑流量有9700億立方米左右,是黃河的16倍,我國的很多河流的徑流量都超過黃河,比如珠江,黑龍江,雅魯藏布江,它們的年徑流量都超過了黃河。

並且黃河中上遊河道和下游河道水文條件也相差很大,中上游地區山高穀深,彎道多而急(幾字形段的河道就有三個大的拐角),而下游地區是平原地區,河水流速減緩,大量泥沙沉積,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懸河”。所以如果要使得黃河航道可以順利運輸煤炭等大宗商品,我們需要對中上游地區的河道和周圍道路進行改造,以滿足煤炭等物資的運輸要求,複雜的地形使得改造變得异常困難,加上在幾字彎區還有有個壺口大瀑布,落差有30-40米,改造難度可想而知。

而下游泥沙淤積,我們也需要進行清淤工作,但是泥沙淤積的厚度不只有兩三米而是有十幾米,要想通航大型貨輪,需要清淤的深度要更深,這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上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是著名的農業區,黃河水也是平原上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所以黃河下游的河段水量是偏少的,在乾旱的年份經常發生斷流。所以從水文條件來看,改造黃河航道簡直“難於上青天”。

所以不開發黃河航道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的,為了彌補運輸上的缺陷,國家建設了從煤都大同到秦皇島的煤炭專線-大秦鐵路,緩解了煤炭等資源運輸的問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