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比特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曆帝王16比特,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朱元璋
第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開創大明王朝之人,陵墓不可能沒有,只不過他的陵墓明孝陵,不在北京,而在南京,位居鐘山。而他的陵墓之地如此獨樹一幟,是因為大明王朝在建立之初,首都在南京,當時叫應天府。
西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定年號為洪武。建都後,雖然他有遷都的想法,而且還曾派自己的皇太子朱標代自己,到去全國各地查看。只是,朱標還沒有替他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就不幸早於朱元璋離世了。之後,朱標葬在了現在明孝陵的東側。
因為朱標離世,朱元璋的遷都之心受到了打擊。再加上,當時的他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到了六十耳歲的年紀,古人常言:人活七十古來稀,六十歲的朱元璋已經沒了遷都的精力和時間。再加上,西元1382年,登基十五年的朱元璋,在這一年失去了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馬皇后早早就被葬在了孝陵。相互扶持的妻子、自己喜愛的兒子,都被葬在了孝陵,朱元璋不會選擇自己孤獨的葬在其他地方的。
另外,孝陵不僅僅是一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成為一種象徵。明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而朱元璋又是第一位帝王,明孝陵的意義,不僅僅是建立之初的:以孝治天下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一種政治符號,連康熙大帝都曾特意去祭拜過明孝陵,為的就是表達對漢人的重視。
後來,朱棣篡位,成功後,也是趕緊去祭拜明孝陵,表達自己是正經的朱元璋子孫,標榜自己的身份,洗白自己的篡位之舉。還費了很大勁,給朱元璋建了一座碑,名為“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為自己父親歌功頌德,也為自己拉攏人心。甚至,清朝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洪秀全,也利用孝陵作秀,特意拜謁孝陵,說自己會恢復漢室河山。並且,孫中山先生,也曾祭拜過孝陵,因為他當時提出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明孝陵,從一個帝王陵墓,變成了一個政治符號。
朱允炆
第二比特沒有埋入明十三陵的帝王,是明惠宗朱允炆。而朱允炆也是明朝名正言順的皇帝,可是因為他發動改革,很大的削弱了藩王的利益,惹來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他的叔叔朱棣,是個膽大的,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了。可是,朱棣雖然是燕王,手裡有十萬兵馬,朱允炆有明朝的幾十萬大軍。
可是,畢竟大明皇帝中打仗首當其衝之人,曾打的明朝北邊邊防都安靜了。他的領兵能力,實在是一流,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轉敗為勝,入主皇宮。但是,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繼位後,為了得到認可,做了上文提到的給朱元璋立碑等一系列作秀之作。但是,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他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
消失的朱允炆是他的心病,但是消失的朱允炆,讓造成了他的陵墓沒有官方認可的具體位置。朱棣本人首先就不可能給朱允炆造墓,朱允炆陵墓存在一天,就意味著別人對他的皇位指指點點一天。並且,朱允炆的消失,也讓他的這一想法付諸於實踐,畢竟明代是個十分講究理學的時代,明人也有氣節。為了防患於未然,朱棣自然不會給朱允炆修墓,所以就算是衣冠塚,朱允炆都沒有,何况入葬十三明陵呢?
朱祁鈺
第三位,是明代宗朱祁鈺,作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不僅是名正言順登基為帝的,還是救大明王朝於水火之中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繼位,而是明英宗的兒子繼位,國難當頭,幼主臨朝,大明的仇敵們只會對其虎視眈眈。但是,朱祁鈺雖然在土木之變後繼位為帝,也得到了皇太后的官方蓋章,但是後來迫於壓力,將明英宗迎回朝。
可,皇位至尊,誰又想輕易讓人?朱祁鈺將回朝的明英宗囚禁了起來。但是,在度過了今年的囚禁生涯後,恰逢朱祁鈺重病,明英宗重新登基。而皇權的更迭一直是帶著血腥的,朱祁鈺在明英宗復位後沒多久,就去世了。而對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有大功的他,去世後,不僅被抹去了廟號,諡號也被諡為“戾”。
被抹去帝號後,他的葬禮就是按照親王的規格來置辦的,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而是被葬入了北京西山景泰陵。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他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明英宗的政治干預,憤怒的明英宗想要通過抹黑朱祁鈺達到自己政治威望的重新樹立。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三比特皇帝,除了朱元璋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葬入外。另外的兩位,都是因為政治原因的干涉,才沒有入葬皇陵。皇陵,不僅僅是一個皇帝的埋骨之地,也是對其身份的官方認證,和諡號一樣,都是後世對其評估的重要參考點。不入皇陵,就是抹殺其身份的合法性,只有政治對手,才會行此做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