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湖泊起航的產業集群……——青海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青海 71℃ 0
摘要:青海,正在從鹽湖出發,以先進的產業集群為引領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手握”富饒資源,青海如何從一個湖泊起步打造整個產業集群,又如何從地區產業躍升至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在青海,有兩大湖泊意義非凡。一個是青海湖,它是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另一個是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鹽湖,它蘊藏有豐富的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等無機鹽,為中國礦業基地之一。兩大湖泊,一處有著雪山、草地、湖泊、油菜花……生態安全與美景如畫相得益彰;另一處則色彩斑斕,資源豐富,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整個產業集群。

青海湖之美,不負盛名,令人嚮往。而青海鹽湖,除察爾汗與茶卡外還有百餘個大大小小的湖泊,除了是“天空之鏡”“鹽灘碧水”的旅遊打卡地外,還是振興青海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鹽湖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利用,關乎到我國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青海,正在從鹽湖出發,以先進的產業集群為引領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的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在這裡除了茫茫戈壁,站在山尖極目遠眺,會發現一個個寶石般的湖泊。他們蒼茫且孤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殘酷與美麗,貧瘠與富饒的共存。

也正是這塊瀚海戈壁蘊含出的富饒湖泊,給了青海高品質發展的底氣與信心——鉀、鎂、鈉、芒硝、鋰、鍶儲量居全國之首,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鋰等儲量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探明無機鹽保有資源儲量達3400億噸,占全國鹽湖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被列入國家“西部十大礦產資源集中區”。

“手握”富饒資源,青海如何從一個湖泊起步打造整個產業集群,又如何從地區產業躍升至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鹽湖產業

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夏季的青海,日頭高照,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鹵水湖面在日光的照射下色澤豔麗,頗為好看。隨著隆隆的機器聲,液態鹵水通過分層鉀肥生產線,變為粉狀如雪的鉀肥,順著傳輸帶源源外運。

“這裡是鹽湖產業鏈的初端,通過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產業鏈不斷向更多元領域延伸,為產業發展拓展出了更大空間。”青海鹽湖鉀肥股份有限公司車間負責人說。

在青海依託鹽湖,最先起步的是鉀肥,從鉀肥產業完全依賴進口到今天的自給率達到50%以上,青海鹽湖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提供了强力支撐。

雖然青海的鉀肥產業在國內無可匹敵,但青海的鹽湖資源不單單只有鉀,也不能僅僅依靠鉀。“青海的鹽湖資源稟賦國內獨一無二,鹽湖蘊含著豐富的鉀、鎂、鋰、硼等鹽類資源,潜在經濟價值巨大。”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年洪恩說。

經過幾十年發展,青海打破了長期形成的單一鉀肥生產模式,對鹽湖資源中豐富的共生資源千淘萬濾,基本形成鉀鹽、鎂鹽、鋰鹽、鈉鹽、氯堿為主體的五大主導產業。

據統計,現時我省鉀資源已形成氯化鉀、硫酸鉀、硫酸鉀鎂肥、複合肥、硝酸鉀、氫氧化鉀等產品,其中,鉀肥產能達到850萬噸,硫酸鉀120萬噸,硝酸鉀30萬噸,複合肥100萬噸。鈉資源已形成工業氯化鈉、精製氯化鈉、多品種食用鹽、純鹼等產品,氯化鈉產能1000萬噸以上,純鹼產能達到450萬噸。鎂資源已形成氯化鎂、氫氧化鎂、高純鎂砂、鎂水泥、金屬鎂、鎂合金等產品。

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專家介紹:“依託鹽湖資源,我省形成鉀、鈉、鎂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鉀肥和純鹼生產基地。同時,鹽湖產業多元利用格局已基本形成。”

  鹽湖產業

以數位智能化“傍身”

“進入夏季,柴達木盆地的氣溫一路飆升,在鹽湖邊,烈日當頭,又熱又曬,加之鹽湖如鏡面般的反射,整個人都快融化了。”在察爾汗鹽湖開了10年采鹽船的唐治國指著自己曬爆皮的嘴唇,抱怨起鹽湖的天氣。

不過,人工駕駛采鹽船的歷史即將結束。現時,省內首個“5G+智慧鹽湖”示範專案——“5G+采鹽船自動控制項目”在察爾汗鹽湖正式運營。鹽湖股份鉀肥公司18#、19#鹽田及2艘試點采鹽船率先實現了無人值守,遠程操控。

青海鹽湖集團鉀肥公司專案負責人說:“5G+智慧采鹽,有效解決了鹽湖工作區範圍廣、區域巡檢工作量大,現場工作行為監管、控制難,現場工作安全性難保證等痛點,實現人力部署高效化、工作行為可控化、現場工作安全化、監控範圍廣域化的管理‘四化’。”

鹽湖資源的可貴和富饒不言而喻,但是面對未來發展,只是單純的資源開採,勢必不能搶佔市場先機。為此,利用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向下游拓展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鋰產業基地。同時,借助數位化、智能化,來提升效率和質量,是企業首要作出的選擇。

“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畧後,智慧製造更成為各家企業轉型陞級實現彎道超車的首選。青海鹽湖也必須邁出這一步。”青海鹽湖集團負責人說。

2019年10月2日,鹽湖股份公司正式開啟了鹽湖產業的智慧運營時代,子公司青海鹽湖元通鉀肥有限公司浮選A系列啟動了無人值守、無人操作後,鹽湖股份又實現了產品物流的智慧化發展。

“我們借鑒網約打車的模式,開發出了我們自己的物流系統,把產品庫存、產品品位和物流資訊進行綜合,再接入青藏鐵路資料庫。系統自動把車皮到位資訊、產品庫存和品位資訊轉接給承運組織的承運人,並自動篩選出成本最優的方案發送給承運人的手機端,從而實現誰負責在哪取貨上貨的精准管理。”元通公司負責人還介紹,物流資訊共用後每年節約物流成本600多萬元。

今天,鹽湖數位工廠已初具雛形,數位化、智能化為青海鹽湖產業“傍身”發力,更快速、更柔性、更有效、更高質的生產目標終將達成。

  鹽湖產業

與鋰電產業聯動發展

3月25日,泰豐先行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資料智慧製造基地項目在西寧(國家級)工業區南川工業園區落地開工。

當問及泰豐先行為何在青海有這一舉動時,負責人說:“青海的鹽湖產業是我們鋰關聯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青海省打造‘千億鋰電產業基地’與‘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必將是强强聯合,企業在青海投資是最好的選擇。”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鋰電資料與能源、交通、資訊通信等領域有關科技加速融合,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青海加速鋰資源開發利用,成了鹽湖資源利用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統計,青海省保有鋰資源儲量2248萬噸左右,約占全國的80%以上,發展優勢顯而易見。近年來,青海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機遇,充分發揮鹽湖鋰資源優勢,加强頂層設計,加大招商引資、强化技術創新已初步形成從鹽湖資源—碳酸鋰—正/負極資料—鋰電池組件—儲能、動力電池及配套設備等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

青海省工信廳負責人介紹,現時青海省已建成碳酸鋰產能6.1萬噸,在建9萬噸;正極資料已建成1.9萬噸,在建5.2萬噸;負極資料已建成產能1.7萬噸,在建0.8萬噸;鋰電池已建成產能20.25吉瓦時。

如今,青海鹽湖鋰產品在國際鹽湖鋰產品中市場佔有率約為20%。將青海稱為我國的“鋰產業矽谷”已名副其實。

成果不僅如此,今天,在青海鹽湖資源的利用中,以鉀、鋰、鎂、硼等為代表的資源在高效農業、新能源、新材料、資訊、環保等產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個以鹽湖為依託的產業集群正在逐步成型。

  記者感言

“一座”鹽湖給了青海工業更多的選擇

羋2020年通過層層選拔,青海初創企業柴達木興華鋰鹽有限公司的“大柴旦鹽湖年產10000噸無水氯化鋰項目”挑戰各初創“高手”,在連續多輪的“過招”後,一路披荊斬棘,沖入了全國決賽。青海鹽湖產業的創新發展又一次引得全國的矚目。

其實,自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昇級版的意見》後,“雙創”一詞一度成為經濟發展的潮流詞彙。隨之而來的是創客發展的潮流湧動,市場活力的不斷迸發。而創客們所熱衷的創新項目,不僅直指市場發展的新方向,更代表著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

為了鼓勵創客發展,我國自2018年開啟了每年一届的各層級創業大賽,青海賽區也同時開啟。本賽區報名踴躍,申報項目各具特色,但通過多年的比賽,一個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在青海圍繞鹽湖產業的創新項目是參賽選手追尋最多的課題,更是青海工業發展的又一風向標。

2020年青海賽區“雙創”冠軍選手陳念說:“新能源產業是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青海鹽湖資源是該產業發展最堅強的底氣,青海給了我們初創企業更多的機遇。”

回首青海工業,從無到有,從粗放式擴充到綠色迴圈佈局。其中的難不言而喻,深處內陸,人才匱乏,技術落後,但是鹽湖給了青海又一發展機遇,以鹽湖為起點的產業鏈條環環相扣,“鋰產業矽谷”“新能源高地”逐步成形。

青海工業正在逐步淘汰落後產能,高能耗、高污染的年月一去不復返。同時,來青海投資發展又成為我國新能源企業的又一熱潮。當然,青海招商引資工作也更具有主動性,建鏈强鏈迴圈綠色發展,成為青海工業的主要支撐。

現時,青海鹽湖資源開發還在持續推進,鎂、鋰、鉀等元素的綜合利用將為青海工業提供更多選擇。(羋嶠)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