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藝術館與一流藝術品相互成就浦東美術館一開館便推重磅展覽

上海 60℃ 0
摘要:浦東美術館8日甫一開館,學藝術的南京學生薑暉專程趕到上海來觀展。“一流的藝術品與一流的藝術館相互成就。”受疫情影響,浦東美術館開幕展覽與外方的布展對接都是通過線上進行。

  “沒想到這一次可以這麼近距離地觀看名畫《奧菲莉婭》!”浦東美術館8日甫一開館,學藝術的南京學生薑暉專程趕到上海來觀展。

  一開館便推出四大重磅啟幕展覽,浦東美術館不僅受到上海市民的歡迎,還有不少像薑暉這樣的“跨城”觀展者。

  一江之隔,去年請來莫奈《日出·印象》真迹的外灘1號正在舉行印象派大師展,8月,義大利卡拉拉學院珍藏的拉斐爾、提香、魯本斯等名家作品也將亮相;溯江而上,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隔江眺望,不遠處還有徐匯濱江的多家美術館……在上海最“黃金”的地段,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博物館星羅棋佈,從名家館藏珍品到當代新人前衛作品,這座“碼頭”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藝術佳作。

  都市軟實力不斷提升帶來集聚效應,藝術品領域資源不斷綜合也被視為上海近年來朝著國際重要藝術品展示交易中心奮進的縮影。

  展陳場館詩意又“硬核”

  “國外好多美術館都不太願意把展品借給新建的美術館,一般要對方至少成功運營兩個展覽後,才會考慮合作。”薑暉曾在國內外畫廊和藝術機构實習,知道這樣的“行規”。但浦東美術館甫一開館就舉辦四場大展,英國泰特美術館拿出百餘件珍貴藏品,不少是首次出借;西班牙米羅美術館帶來迄今在中國最大的胡安·米羅展。

  “一流的藝術品與一流的藝術館相互成就。”穿行在浦東美術館,薑暉理解了國際美術館為何願意破例。地處陸家嘴黃金地段的浦東美術館,從館內任何一個視窗望出去,都能“框”出一片上海最具標誌性的都市風光,仿佛美術館牆上一幅天然畫卷。在美術館朝向外灘的一面,兩個特殊的展示空間“鏡廳”裏,黃浦江和外灘的風景被引進室內,映在內側鏡面牆壁上,許多參觀者會專門在這裡拍照“打卡”:“這樣的設計如夢似幻!”走上美術館頂層露臺,一邊可俯瞰整個外灘,一邊東方明珠近在咫尺。

  “建築即藝術。”曾獲普里茲克獎的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用“詩歌級的地理位置”來形容浦東美術館這一他最新設計的作品。

  不僅僅是“美”。作為浦東美術館首位委任藝術家,蔡國強在這裡布展工作一個多月,越來越體會到其中的巧思,“堪比世界一流美術館品質和水準的建築和展覽空間”,“尤其是展廳之間的公共區域,讓觀眾在密集欣賞作品後總有喘息、停歇和相互交流空間,從而實現飽滿、舒適的觀展體驗。”

  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浦東美術館“實力”同樣雄厚:6個可容納不同尺寸展品的倉庫,全館配備24小時中央集成的恒溫恒濕系統。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頂級藝術品來說,安全是“一切的基礎”。去年曾將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請到上海展出的策展方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定偉告訴記者,最終能讓瑪摩丹莫奈博物館點頭出借鎮館之寶的關鍵前提,是展出場地符合展出世界頂級藝術品的條件。“無論是溫度、濕度,還是安保條件,都必須達到國際通行的標準。尤其是《日出·印象》這種級別的展品,館方有更嚴格的要求。”

  然而,要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興建浦東美術館,這樣的决定既浪漫又有些奢侈:不僅4年之內投入13億元資金,而且在“億元樓”比比皆是的小陸家嘴,這一景觀絕佳的位置如果建商務樓宇,收入將十分可觀。

  “都市的發展不光是經濟的增長,更要有宜居安居的環境,‘軟實力’能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企業和文化機构。”有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最好最美的地段,都為公共藝術場館留出空間,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充分體現。

  敢讓參觀者近距離欣賞珍品

  在浦東美術館一樓展示的世界名畫《奧菲莉婭》前,薑暉流連了半個多小時。她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幅名畫旁邊,策展方直接用一段影像還原了畫家當時作畫的狀態,還放大畫中細節“解密”這幅名作內涵:“不光讓觀眾近距離看到實物,還通過精心策展為觀眾全面解析。”

  “如果說藝術場館的環境是‘硬體’,那策展能力和運營能力就是‘軟件’。”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國內藝術場館的“軟件”正日益追上國際步伐,特別是在上海:“那些願意出借鎮館之寶的國際藝術館,‘破例’是對上海在文化資源配置能力和規範方面的認可。”其實,這就是對上海作為一個文化大碼頭綜合實力的認可。

  在浦東美術館,許多名畫和觀眾之間並沒有長距離的安全線阻隔,一些裝置藝術品甚至邀請參觀者與之互動。但仔細一看,這些名畫外罩著一層不易察覺的外框保護,工作人員也會適時提醒。

  這樣的情况不是個例:上海博物館舉行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上,國寶大盂鼎、大克鼎沒有使用玻璃罩,參觀者得以近距離欣賞鼎上的銘文和花紋。

  國內藝術館與不少國外藝術館相比,客流量明顯更大。在浦東美術館進行“滿負荷”運行壓力測試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廳入口和重要展品前都擺上了活動式圍欄:客流相對較小時,可直接進入;一旦客流超過限定數量,便拉起圍欄形成蛇形通道緩慢放行。通道一側牆上設有藝術家介紹,排隊時參觀者即可初步瞭解展覽資訊。

  上海藝術場館在安全前提下既專業又靈活的工作方式逐漸為國際認可,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上海各美術館、博物館得以快速恢復國際文化交流。受疫情影響,浦東美術館開幕展覽與外方的布展對接都是通過線上進行。據浦東美術館館長朱亞萍介紹,每晚策展團隊通過現場直播和連線的管道完成布展,為每一幅作品拍好照片視頻、寫好狀況報告發給對方。“這是對浦東美術館,也是對我們上海極大的信任。”

  拿出對標國際一流的心氣志氣

  浦東美術館壓力測試期間,一名中年阿姨詢問工作人員某項服務時,嘟囔了一句:“盧浮宮就有的啊!”

  “以盧浮宮的標準要求浦東美術館,一方面說明上海的市民是有藝術修養和國際眼界的;另一方面也是對上海展覽場館更高水准的要求和期待。”經營畫廊的策展人傅先生告訴記者,業內曾流傳一個故事,一名國內年輕藝術家在上海舉辦個展之後,“回去就有了買房的首付”。“這說明上海市民的確具有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和消費能力,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和積澱越來越好,作為策展方和艺文場館,更應該拿出對標國際一流的心氣和志氣。”

  上海文化藝術氛圍的積澱,蔡國強是親歷者。1978年,他首次走出福建家鄉,到上海觀看“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覽,第一次親眼看到西方藝術家的原作。“上海對年輕的我來說,就是接觸國際藝術的真實存在。”蔡國強說,“希望他們能堅持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一個展示舞臺與交流視窗,與世界頂級美術館對話。”

  近年來,上海在國際藝術品交流交易方面頻頻“出招”。去年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共同推進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5件曾流落海外的進博會文物展品在上海順利完成銷售、清關、結算的全過程,被境內買家收藏。這項改革試點將歷時3年,上海是全國唯一承擔此項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的地區。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上海正在對標紐約、巴黎、倫敦和巴塞爾,積極打造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去年10月,第二届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舉行。在全球範圍疫情陰霾猶在之時,上海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受影響較小,在鼓勵依法合規的線上交易的同時,加快吸引海外藝術機构、畫廊。僅參展海外畫廊數量大幅增長這一點,即可證都市吸引力。

  “頂級藝術品紛紛青睞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上海作為文化‘碼頭’,對海內外優秀文化越來越有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名家、名作、名展來到上海‘停靠’。”去年成功舉辦愛德華·蒙克《呐喊》展的久事美術館,今年7月底將推出“愛即色彩——馬克·夏加爾展”。在美術館負責人看來,這種有深度、有影響力的中外文化交流,彰顯著都市軟實力:“這是以前所不能想像的,也是時代、都市賦予我們的底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