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記載:“天有紫微宮,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囙此故宮還有一個大氣的名字——紫禁城。紫代表的就是紫微宮,禁代表禁止,古代的皇宮是禁地,一般百姓官員不得擅闖,紫禁城由此而來。
作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紫禁城是北京,甚至中國的排面。這座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古老皇城,有著600年的歷史,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囙此故宮內的建築多的數不甚數,光宮殿就有七十多座,房屋高達九千餘間。
除了宮殿和房屋,故宮還有一些特殊的設備,比如星羅棋佈的水缸。去過故宮的人一定對那些遍佈故宮的水缸不陌生,它們通常有序的擺放在故宮旁或者道路兩邊。這些水缸是用來幹嘛的?為什麼故宮有如此多的水缸?
作為皇家住所,故宮一方面要修建的豪華大氣,無論是屋頂的琉璃瓦還是立柱的金絲楠都是頂尖資料。不過除了外表美觀之外,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作為皇宮,如果無法保證安全,那麼一旦皇帝妃子出事,就是國家動盪的大事。
通體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故宮,最需要防範的安全事故是什麼?當然是火灾了,為了防止火灾發生,古人在建造故宮的同時,還鑄造了許多水缸。這些水缸直徑大,兩邊還掛著獸首鐵環,通體用黃銅鑄造,古樸大氣又實用。
這些水缸的存在,就是保證故宮不遭受火灾,只要有火灾發生,就可以從水缸中裝水滅火。而這樣的水缸在故宮裏據說有上萬個之多。有著這些水缸,即使不小心發生了火灾,也能即使控制火情,確保火灾不會蔓延。
但是很快又有一個問題,如果是冬天怎麼辦,這麼多水缸裏的水不會結冰嗎?眾所周知,北京是北方都市,冬天北京經常處於零下狀態,正常情况下水缸裏的水都會結冰。一旦結冰了,遇到了火灾該怎麼辦?
這一點古人也早就想好了,據《明史》記載,皇宮在“小雪”之後,都會派人給水缸套上專門製作的棉套。為的就是保溫,不讓水缸裏的水結冰。而遇到了天氣更寒冷的時候,還會在水缸上蓋好蓋子,徹底隔絕水缸和空氣。
如果這兩招都沒有用,那麼還有一個絕招,那就是在水缸的下麵點火,用炭火燃燒的溫度給水缸保溫。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水缸並不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在水缸和地面的交界處還有一層環狀的石座。
這些石座就是用來加熱用的,每當氣溫極其低時,宮女太監們就會給每一個水缸下麵燃燒炭火,確保水缸不會被凍結。這也是為什麼,紫禁城的水缸都是銅缸,為的就是在燒碳時能够迅速給水加熱。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但是看似智慧的設計,卻透露出了封建社會的墮落和殘酷。紫禁城外的百姓,冬天連棉衣都穿不起,穿著單薄的衣服受凍。而紫禁城內卻給水缸穿棉衣,給水缸燒炭火。
紫禁城內大大小小的水缸多達上萬,如果將這些棉衣和炭火省下來給百姓們使用,不知道能救多少受凍的百姓,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寒冷的冬天熬過去,等待春天的到來。可惜的是,自古以來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掌權者鮮有關係百姓生死的,縱使如康熙乾隆這樣的明君,也沒有如此閒情逸致,而這就是封建體質下的悲哀。
一座紫禁城,道出了封建王朝的種種不幸與悲哀,而這座紫禁城到底還有多少故事等待人們去瞭解探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