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民撿到一“搓衣板”,考古專家抱著不撒手:上交永久封存

浙江 93℃ 0
摘要:古之聖旨,為傳皇命,其如皇帝,需跪拜之。得一聖旨,足以耀祖。但估計聖旨的主人怎麼都想不到,那塊石碑確實被保存下來了,卻意外成為當地人洗衣服所用的“搓衣板”。隨後,那位農民發現文字石板的消息在當地廣為傳播,相關文物部門聽聞消息後,第一時間派遣專家前往考察。林修是清宮的一名禦廚,專門負責國宴和祭祀、祈福時的宴會。專家們得知這塊石碑為聖旨後,對其愛不釋手,表示此物屬於國家文物應該上交國家,並永久封存。

《陳政事七要疏》中寫道:“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古之聖旨,為傳皇命,其如皇帝,需跪拜之。做工考究,亦分等級,官職越高,顏色愈豔。得一聖旨,足以耀祖。

關於聖旨,大家肯定知道這兩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兩句話常常被用於聖旨開篇之語,已經成為固定格式。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瞭解,這些只是戲文與影視劇中誤用,久而久之福斯便覺得古代聖旨確實如此。其實,在真正的聖旨中並沒有這兩句話,末尾也沒有“欽此”。

一般而言,如果聖旨是皇帝口述他人代寫,會在開頭寫“詔曰”;如果為皇帝親手所寫,則會在開頭寫“制曰”。聖旨也會分幾個等級,所傳官員職位不同,聖旨的顏色也不同。只可惜古代的聖旨存世不多,大家無法目睹其真顏,自然不懂其真實內容。

在我國浙江卻有一個奇特的聖旨,它並非由上好的織錦製成,而是一塊其貌不揚的石板。估計是古人在得到聖旨後,將聖旨內容刻於石板之上,畢竟在古代能够得到皇帝賞賜的聖旨,足可以光宗耀祖。古人之所以這樣做,其目的便是想令其永久保存下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但估計聖旨的主人怎麼都想不到,那塊石碑確實被保存下來了,卻意外成為當地人洗衣服所用的“搓衣板”。人們有時候會在水塘邊洗衣服,這塊帶有文字的石板因凹凸不平便於搓衣服,就成了當地人洗衣服的“寵兒”。

直到數年前,當地一比特農民發現那塊石碑上有文字,雖然長期被用於洗衣服,文字變得模糊不清,但依稀還是可以辨認出那些凹凸不平的紋路是文字。那麼這塊石碑為何會被扔到水塘旁邊,它究竟是從何而來呢?那位農民試著詢問村裡高齡老人,心想他們應該瞭解一二。

果不其然,他在一位老人那裡瞭解到石板的大概來歷。原來是因為在上個世紀,村子後山興修水利,這塊石板就是在那時發現的。只不過當時人們見其上面有文字,誤以為是古人的墓碑,帶回家中並不吉利,便將其扔至水塘旁。慢慢地,村裡瞭解這件事的人逐漸離去,人們不知其來歷便當做搓衣板。

隨後,那位農民發現文字石板的消息在當地廣為傳播,相關文物部門聽聞消息後,第一時間派遣專家前往考察。專家們看到那塊石板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便將文字拓印在紙上,以方便辨認。當那些文字被一一“翻譯”後,專家們驚奇地發現,石板上的文字竟然是一道完整的聖旨。

根據文字所記載的時間顯示,這道聖旨應該是光緒皇帝頒予一個叫林修之人的。林修是清宮的一名禦廚,專門負責國宴和祭祀、祈福時的宴會。在十九世紀末期的一次國宴上,慈禧太后品嘗其烹飪的飯菜之後頗為滿意,便以光緒皇帝的口吻為其頒發了一道“表揚”聖旨。

但比較可惜的是,林修僅僅是一名禦廚,雖然在紫荊城內任職,但其官職過低,在史書中根本沒有記載此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林修應該是當地林姓人的先輩,不然他刻有聖旨的石碑也不會出現在此處。

專家們得知這塊石碑為聖旨後,對其愛不釋手,表示此物屬於國家文物應該上交國家,並永久封存。如今存世的聖旨十分罕見,發現此等寶物自然應該妥善保管。

可該村村民並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他們更希望這塊石板留在村內。一方面可以令後輩銘記林修的事蹟;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勵後人學習先輩,立志做出一番成就。

如今,這塊石板依舊保存於當地,他們也不會再將其當作搓衣板。回顧這則往事,該村村民總會慶倖那道聖旨被刻在石板上,經過這麼長時間依舊沒有太多損壞。如果林修沒有將聖旨燒錄在石板上,那道聖旨則有可能會在戰亂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而損壞,後人也無法得知自己的先輩還有此等光榮事蹟。

相較之下,不得不感歎今天的科技之偉大。古人一般用於記載事件的紙張、竹簡、絲綢都不易保存,存放數百年之後便會腐爛,而且對保存環境要求較高。但在今天,所有資訊數據都可以存放在一個小小的晶片之中,損壞之後還可以找回,我們應該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而感到幸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