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稞產業期待“七十二變”

青海 96℃ 0
摘要: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稞研究室裏,工作人員正在給一簇青稞幼苗喂營養液。這簇青稞幼苗和它們的前輩一樣,肩負著青稞家族的更新換代、造福高原人民的使命。青稞,青藏高原特有的農作物物種,它從遙遠的西亞傳入我國後,在青藏高原找到適合生存的土壤。在不斷馴化過程中漸漸成為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成為高原農牧民羣衆致富增收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稞研究室裏,工作人員正在給一簇青稞幼苗喂營養液。在白熾燈的照射下,這簇幼苗顯得格外鮮嫩。這簇青稞幼苗和它們的前輩一樣,肩負著青稞家族的更新換代、造福高原人民的使命。

青稞,青藏高原特有的農作物物種,它從遙遠的西亞傳入我國後,在青藏高原找到適合生存的土壤。在不斷馴化過程中漸漸成為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成為高原農牧民羣衆致富增收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吳昆侖(右二)和科研團隊人員在試驗田裡。

從昆侖1號到18號

昆侖1號、昆侖2號、昆侖3號……昆侖18號,在省農林科學院青稞研究室,整齊擺放的玻璃瓶裏,裝著形態各異的青稞育苗種子。這些青稞種子以“昆侖”代號起名,每一粒種子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繁育故事,它們從田間、野外走進實驗室,再從實驗室到田間,完成青稞家族改良的使命。

長期致力於研究青稞選育工作的省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麥類改良中心青海青稞分中心主任吳昆侖介紹,青稞是唯一在高寒地區成長成熟的糧食作物,青藏高原的氣候、海拔和土壤都適合它的生長。

“青海海拔高,農作物生長週期短,青稞一年只長一季,這對選育工作很不利。”吳昆侖說,每年七八月份,青稞育苗種子成熟後,科研人員帶著種子到氣候暖和的雲南。到雲南後迅速播種,來年三四月份帶回青海再播種。一年不停地反復播種,加快青稞育種的力度。

“青稞選育過程極為艱辛,一株青稞從選育、命名,到最後推廣使用,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吳昆侖說,一年三四百株配寘組合的種子,有時候選不出一株有用的。對科研人員而言,一生中最多也就選育出幾個品種,其間經歷的失敗是常有的。

青海面積大,每個地方的氣候、土壤區別大,單純的一個代號的品種並不適應在全省青稞種植區推廣。吳昆侖說,在青稞選育過程中,他們幾乎走遍了省內外青稞種植區,並定期到野外採集野生青稞。從這些地方採集的種子帶回實驗室繁育,等繁育成功後又帶回各地的試驗田試種,以此鑒定在不同地方試驗田的生長習性,最終選擇性地在某個地方推廣種植。

“從昆侖1號到昆侖18號,每個品種都有各自的習性,如有些品種適宜在海東一帶的腦山地區生長,有些品種則在海南、海北一帶高寒地帶生長,它們之間選育時間雖然有前後之分,但沒有優劣之分,作為一個品種一直播種到現在。”吳昆侖說。

實驗室裏工作人員正在育苗。

一粒青稞渾身是寶

青稞作為一種糧食作物,在青藏高原地區發揮著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在幾代育種人的努力下,我省青稞種植面積和產量每年遞增。截至目前,種植規模達到約7.3萬公頃,年產量達到約20萬噸。其中畝產最高達到621公斤,這是青稞在我省有種植記錄以來的最高產量。

科技工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已使我省青稞科研水準走在全國前列。現時,我省青稞產業化技術創新團隊研究方向從最開始比較單一的品種選育,到現時的青稞優异種質資源精准鑒定與創制、青稞育種科技與新品種培育、青稞綠色增產科技模式、農產品精深加工、品質評估、功能保健因數發掘及功能評估、功效成分選取及分離純化等多方向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以青稞品種選育為覈心、較為完整的青稞遺傳育種和食品加工的學科鏈體系。

跟青稞打了半輩子交道,吳昆侖對青稞懷有一種深厚的感情。他說,青稞是一種多元作物,作為青藏高原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青稞具有不可替代的糧用價值。青稞的秸稈、青苗是畜牧業的補飼飼料,具有重要的飼用價值。從高產糧用、糧飼兼用到加工專用,從傳統的農家品種選拔,到生物技術為主的自育高產品種、自育高產高品質兼顧品種,再到現在的多元、優質品種階段,我省青稞的發展離不開優良育種的支撐。

隨著科技的進步,青稞除了糧食以外的保健功能,也逐漸被科研人員發現和挖掘,科研人員從青稞身上提煉出β-葡聚糖、黃酮、母育酚、γ-氨基丁酸等成分物質,並得出研究結論,青稞是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麥類作物。

β-葡聚糖是一種重要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具有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腸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對提高青稞附加值、加快青稞產業化開發、促進農牧民增收有著重要作用。

青稞附加產品風生水起

青稞飲料、青稞面、青稞麵包、青稞蛋糕、青稞餅乾、青稞麥片……隨著研究力度的加大,作為糧食作物的青稞,正以一種新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吳昆侖眼裡,青稞就像青藏高原上生活的犛牛、藏羊一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應充分發揮其潜在價值,造福廣大農牧民羣衆。他說,現時我省科研團隊、企業等開發出青稞加工產品多達幾十種,部分產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商場、量販店等。

1公斤青稞,如果加工成青稞米,效益可新增一倍;如果加工成青稞麻花、青稞餅乾、青稞麥片,效益可新增10倍;如果加工成γ-氨基丁酸營養健康粉,效益可新增150倍。這背後是青稞高品質發展帶來的效益,也是科技點石成金的力量。

吳昆侖說,青稞選育的最終目的不再單純是追求產量,而是在新增產量的前提下提高它的品質。青稞品質的提高,對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除了育種,還需加大產品研發力度,通過“多條腿走路”,研發青稞產業的拳頭產品,形成龍頭企業帶動擴大市場、產業鏈其他相關企業跟進發展的格局。

青稞產業鏈條的延伸,從根本上促進了種植戶的積極性。現時,我省青稞加工量已占青稞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從事青稞生產加工的企業有18家,青稞商品化率達到83%以上,加工率達60%以上,是全國青稞加工轉化率較高的省份之一。

青稞給種植戶帶來的收入顯而易見。近三年來,青海青稞產業化技術創新團隊研發的青稞“昆侖”系列新品種年均種植面積超過3.33萬公頃,占我省青稞播種面積的50%以上。統計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僅青海青稞產業化技術創新團隊就幫助種植戶累計增收近7億元。

試驗田裡種植的青稞。

青稞研發水准有待提高

科研水準的提高,青稞的利用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在吳昆侖看來,我省在青稞的附加值產品研發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去推進。現時,我省青稞唯一做到產業化的是青稞酒。

吳昆侖說,從目前來看,公眾對青稞的認識還不到位,市場開發出的產品也比較單一。從市場需求來看,反映不出青稞的特色。對福斯而言,小米怎麼吃都比較清楚,但對青稞缺乏基本的瞭解。其實青稞與燕麥、蕎麥的内容大致一樣。它作為一種雜糧,與燕麥、小米等也有著同等的食用價值。燕麥片打開了市場,已經被公眾廣泛接受,青稞卻沒有真正做到。

在吳昆侖看來,技術研發只是一個方面,青稞要真正走向市場,政府部門、科研單位、企業、農戶要聯合起來,要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需要開拓市場、需要資本的介入等。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多樣的高原生態環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態地位,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瞄準綠色這一青海最大的優勢、最鮮明的特色,我省需要加快青稞全產業鏈條,推動青稞產業高品質發展。

(記者趙俊傑文/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