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水怪”,時隔20年後再次現身,“水怪”究竟是什麼?

北京 76℃ 0
摘要:北京南城有一處陶然亭,亭子不大,但名氣不小。陶然亭出名不是因為風景優美,而是因為這裡有鬧“水怪”的說法。奇怪的是,陶然亭附近只有一個占地半畝的小池塘,而且陶然亭的位置是在北京城最熱鬧、最市井的地方,每天密不透風的陶然亭,怎麼會有“水怪”的出現呢?而20多年後,消失的陶然亭“水怪”再一次現身,而這一次,人們成功的見到了“水怪”的真身。

北京南城有一處陶然亭,亭子不大,但名氣不小。陶然亭出名不是因為風景優美,而是因為這裡有鬧“水怪”的說法。奇怪的是,陶然亭附近只有一個占地半畝的小池塘,而且陶然亭的位置是在北京城最熱鬧、最市井的地方,每天密不透風的陶然亭,怎麼會有“水怪”的出現呢?

“水怪”的說法到底是從何而起?是民間的流傳還是確有其事?這一切都要從清光緒甲午年間說起,那一年,陶然亭怪事頻發,不少古史都有相關記載。《清稗類鈔》中曾有記載:光緒甲午三月,京師宣武門外南下窪,陶然亭畔葦潭中,忽有怪聲如牛鳴,其聲嗚嗚然,人名之曰大老妖。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甲午年間,陶然亭水中傳出一種類似牛叫的嗚嗚聲,可是人們卻找不到發出這種怪聲的動物,遂給它取名“大老妖”。而這個只聞其聲未見其形的大老妖,在一個月之後又出現了。

在另外一本史料,晚清學者文廷式的日記中寫到:甲午四月,京師玄武城南陶然亭葦叢之中,忽有鳴聲如牛如驢,鳴必三聲,東西互疑,莫有定處。或雲夜見其形,牛首蛇身。“大老妖”的傳聞很快就遍佈大街小巷,為了挽回京師的形象,當時的清內府派了大學士翁同龢出馬。

大學士翁同龢極有來頭,他當過兩任帝師,同治和光緒的師傅。還做過兩次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此外,他還長期擔任工部、刑部、戶部尚書這樣的要職。這麼厲害的人物出馬,能够幫我們揭開“水怪”的真相嗎?

他的日記中曾記錄此時的過程。第一遍日記,是他還沒有去陶然亭實地探訪之前寫的:南城外下窪子葦蒲叢雜,近數日聞有若牛鳴者,聲大而遠,尋之不見形,餘也,此也。翁同龢在日記中下了一個初步判斷,他認為這個“大老妖”應該是鼉。鼉就是現在的揚子鰐,一種小型的淡水鱷魚,長不大。

翁同的第二篇日記中又記載:廿七日,小憩起,無事,至南下窪。登陶然亭高閣,聞如牛鳴盎中者三次,每鳴以三為截,聽其聲必脰短而鱗之,非鼉而何。看日記的意思,翁同認定這“水怪”就是揚子鰐。

翁同龢以此給羣衆一個交代,而不久後,陶然亭的怪聲也突然消失了。就這樣,鬧得沸沸揚揚的陶然亭“水怪”事件就這樣消停了。而20多年後,消失的陶然亭“水怪”再一次現身,而這一次,人們成功的見到了“水怪”的真身。

張辰亮,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的編輯,他曾經學習的是動物學相關的專業,平時也喜歡研究一些奇怪的動物,比如說,水怪。他對陶然亭的“水怪”早有耳聞,但他認為翁同龢的結論不一定準確。因為他的專業是動物學,所以他對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非常瞭解,而揚子鰐,主要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離北京十分遙遠。

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叫做《京城怪事》,裡面就有關於“水怪”的記載:1916年,水怪事件消失20多年後,再次現身。一時間,有關“水怪”的記憶再次被喚醒,一時間“水怪”又成了當時群眾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為了安撫群眾情緒的北洋政府圍住了葦塘,佔領制高點埋伏好後,到第二天清晨瞄準“水怪”的位置後,用武器掃射葦塘裡面的蘆葦。而水怪的真身,卻讓人大跌眼鏡。

葦塘裏當時飛出兩隻大鳥,一個長3尺,一個長2尺。剛飛出來,就被掃射而死。有網友可能認為北洋政府這麼大的仗勢,卻只打死兩隻鳥,頗有些鬧笑話的意思。可《京城怪事》中說:打死這兩隻鳥後,蘆葦蕩裡面如牛鳴般的怪聲就這樣消失了。

很明顯,這意味著這兩隻鳥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陶然亭水怪。按照書裡的說法,兩隻大鳥被打死後,還被做成了標本,送到當時的中央公園,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公園陳列。有關陶然亭“水怪”的記載,也就到此為止了。

最後:你對陶然亭的“水怪”是否有耳聞?你又是否見過兩隻大鳥的標本呢?不妨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歡迎討論!

标签: 北京 南城 翁同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