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次,千萬不要選錯都市

湖北 71℃ 0
摘要:一次錯誤的選擇,可能讓你多走五到十年的彎路。第一類是教育大城。這些大學生主要集中於為數不多的10多個都市。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廣州、鄭州、武漢的本專科學生總量超百萬,位居前三。具體來看,研究生數量超過10萬的都市共有6個: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無論如何,選擇城市,要看既有的經濟實力,也要看未來的發展前景。

人生充滿偶然。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凱風

一次錯誤的選擇,可能讓你多走五到十年的彎路。工作如此,買房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哪些是高考意義上的好都市?

01教育大城

第一類是教育大城。

2021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達到1078萬,而畢業人數也超過900萬,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這些大學生主要集中於為數不多的10多個都市。

具體來看,哪些都市屬於教育大城?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武漢南京西安等都市。

本科院校最多的都市分別是: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瀋陽(28所)、杭州(28所)、哈爾濱、南昌(27所),鄭州、濟南、重慶(26所)。

另一個衡量教育大城的名額,是在校大學生數量。

數量越多,說明高等教育資源越豐富,作為後備軍的高學歷人才越多。(參閱《中國大學生最多的20個城市》)

不計港澳臺,內地大學生(本專科+研究生)最多的20個都市分別是:

廣州、武漢、鄭州、成都、重慶、北京、南京、西安、濟南、長沙、哈爾濱、南昌、石家莊、上海、昆明、天津、合肥、杭州、蘭州、長春。

其中,廣州、鄭州、武漢的本專科學生總量超百萬,位居前三。

鄭州雖然大學生眾多,本專科生數量與武漢旗鼓相當,但在校研究生數量只有武漢的1/4,主要原因在於大專院校居多。

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碩士博士招生門檻相比本專科生更高,一些普通高校碩士點博士點較少,研究生數量自然不及本專科生數量。這一數據可以作為衡量高校綜合質量的參攷名額。

具體來看,研究生數量超過10萬的都市共有6個: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

這幾個都市,恰恰是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地區,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城。

02教育强城

第二類是教育强城。

大,只能說明教育資源豐富,不一定意味著處於一流梯隊。

這方面有兩個名額:一個是雙一流高校數量,另一個世界500强高校。

先看雙一流高校。雙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級版,雙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擁有一流學科的院校。

一流大學共有42所,有A/B類之分。其中清北複交等36所高校屬於A類,只有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6所高校位列B類。

一流學科高校有95所,這些高校部分學科躋身一流水准,但與一流大學還有一定差距。

具體來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十個省份:

北京(34所)、江蘇(15所)、上海(14所)、陝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5所)、廣東(5所)、遼寧(4所)、湖南(4所)、黑龍江(4所)。

可以看出,一些經濟强市如深圳、蘇州、佛山、無錫、東莞等一流高校集體“掛零”。

高等院校往往集聚於傳統的大區中心,與過去高等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的分配有著密切關係,一些後發崛起的“新貴”都市自然不佔優勢。

不過,雙一流高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升有降、有進有出。

教育部已明確表示,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動態調整,不搞終身制,部分高校可能會退出雙一流榜單。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綜合實力突出的高校有望晉級。

再看世界500强高校。

這裡以最新的“2022QS世界大學排名”作為參攷,躋身世界500强的內地高校共有26所。

這26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別有6所和4所,總量位居前茅。在京滬之後,南京、廣州、武漢、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廈門、哈爾濱、成都、濟南、深圳各1所。

注意,評估基準不同,大學排名存在一定差异。QS世界大學排名以“學術評估40%、雇主聲譽10%、師生比例20%、論文20%、國際教職工5%、國際學生5%”為評估基準,其他排名諸如軟科、USNEWS、泰晤士排名均可作為參攷。

不過,無論是哪一份榜單,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論:中國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主要集中於北上廣以及部分强省會城市,南京、武漢、西安遙遙領先,而深圳、蘇州、無錫、佛山等經濟强市在高等教育上並不突出。

03人口流入地

第三類是人口湧入之地,大學生就業所向之城。

用脚投票,這是最大的現實。孔雀東南飛,人口流向是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只有經濟產業發達、就業崗位多元化、就業資源充足、薪資水準和升職空間突出的都市才是首選。

這是2010年-2020年人口增量最多的都市:

人口增長排名前十的都市分別是:

深圳、廣州、成都、西安、鄭州、杭州、重慶、長沙、武漢、佛山。

深圳、廣州、成都三城霸榜,10年人口增量分別高達713.6萬、597.6萬、582萬,西安、鄭州、杭州、長沙、武漢等省會城市表現也十分突出。(參閱《過去10年,城市人口增量排行》)

京滬雖然人口增量不顯,但這並非是兩個都市缺乏吸引力,而是兩地主動抽疏中心城區人口所致。相反,京滬落戶門檻森嚴,就足以說明吸引力所在。

04就業所在地

第四類是就業所在地,尤其是名校畢業生的去向。

廣東、北京、上海是985大學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京滬粵之後,江蘇、浙江等地占比也不低。(參閱《985大學畢業生都去了哪裏?》)

我們以廣東的華南理工大學、華東的南京大學、華中地區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東北的吉林大學為例。

華南理工大學位於廣東。2020年畢業生留在廣東本省就業的比例高達78.33%,而去往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的比例合計不到7%,去往東北西北的更是寥寥無幾。

南京大學位於江蘇南京。2020年畢業生留在江蘇本省的比例為45.45%,而其他去向分別為上海12.93%、廣東9.39%、浙江8.22%、北京5.92%。

華中科技大學,位於湖北武漢。2020年畢業生,留在湖北本省的比例為33.91%,而去往廣東的比例高達21.33%,再其次為上海,占比7.94%。

吉林大學,位於吉林長春。2020年本科畢業生,留在吉林本省的比例僅為14.53%,而去往廣東的比例高達15.08%,其次為北京12.89%、山東8.57%。

可見,遼寧、黑龍江、甘肅等地即便坐擁一流高校,恐怕也很難留住畢業生。而湖北、安徽、重慶等地,在留住名校畢業生上還需要更多努力。

廣東、上海、北京、浙江、江蘇是全國主要就業所在地,這些都市的大學畢業生過半都留在了本地,而外地名校畢業生也多數蜂擁到這裡。

05經濟强市、强省會

第五類是强省會城市或經濟强市。

經濟强市、强省會,要麼是教科文衛相當發達,要麼是產業優勢極其突出,這些地方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就業資源。

這是2020年都市GDP50强都市一覽:

參閱《2020年,TOP30城市GDP排行榜》

當然,都市經濟實力並非一成不變,有都市在崛起,有都市在衰落。一些傳統的工業强市,在沿海貿易時代迅速被拋下。而一些中西部强省會,則從小到大,實現了迅速擴張。

GDP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大學生來說,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樣决定著工作的空間。

這是主要城市高新企業數量排行

在GDP、高新企業數量之外,都市支柱產業、世界500强企業數量、中國民營企業500强企業數量、上市公司數量、獨角獸企業等硬實力同樣重要。

無論如何,選擇城市,要看既有的經濟實力,也要看未來的發展前景。

06最“有錢”的學校和都市

第六類是教育經費充裕的都市。

雖然經費不等於教育實力,但沒有充足的經費,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這是2021年主要部屬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從部屬高校來看,教育經費最為充裕的10所高校: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教育經費普遍高過文科院校,而高校所在省份財力更為充沛的,教育經費也就相對更為充裕。

這是部屬高校,還有一些大學作為地方高校而存在,其他不乏經費爆棚的存在。

這是2020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深圳大學、鄭州大學最為突出。深圳雖然教育資源不發達,與北上廣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本身經濟實力突出、財政實力雄厚,對轄區內的龍頭高校的扶持力度相當突出。

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僅深圳大學獲得教育經費就超過60億元,追上一些傳統名校,超過中西部眾多985高校。

鄭州是强省會的典型。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整個河南迄今仍無一所985高校,就連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鄭州大學,自然能獲得更多財政支持。

當然,一省只有一所頂尖大學的地方還很多,但只有强省會或經濟强市,才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動力。如果本身的經濟底子就比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學,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更關鍵的是,落後地區恐怕連過去的教育優勢都無法保持。

07建議

千萬不要選錯都市。

當然,選都市的前提,在於已經做好了高校層級的優先排序。顯然,985高校擁有最大的優先順序,其次為211高校。

如果在兩個985或211高校之間猶豫,或者選擇空間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麼選好都市無疑就很重要。

這裡有幾個原則:

其一,儘量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僅教育資源更發達,就業空間也更廣闊。無論是為了開闊視野,還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開三無都市:既不屬於省會,也不是經濟强市,更不靠近就業所在地的都市。這些地方,過去因緣際會,獲得名校落地,但一無財力,二無優勢產業,三無充分的就業空間,未來發展必然堪憂。

其三,重點高校優先選都市,普通高校選都市兼顧選專業。如果分數達到重點線以上,那麼選擇城市就有了優先順序。如果只能觸及普通高校,那麼選擇城市的同時務必要考慮好專業,哪些專業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哪些專業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一定要考慮清楚。

其四,城市群時代,不一定都要擠到北上廣。北上廣的經濟、產業和教育無一不發達,但這三大都市競爭也最為激烈。

那麼,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都市圈或城市群內的高校,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既不脫離大城市,又靠近就業所在地,這是更為理性務實的選擇。

- END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國民經略。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圖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