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高原藍寶石

青海 57℃ 0
摘要:青海湖,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總面積70多萬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因其而得名。在青海湖仙女灣,總書記聽取青海省加强祁連山地區和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情况介紹。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畧,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紅色足迹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總面積70多萬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因其而得名。

從西寧出發,乘火車、轉汽車,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灣,實地考察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情况。

在青海湖仙女灣,總書記聽取青海省加强祁連山地區和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情况介紹。隨後,沿木棧道步行察看。湖面開闊,水質清澈,飛鳥翱翔。習近平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生態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畧,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大美青海湖本報記者鹹文靜攝

為黑頸鶴搭窩尖木措供圖

救助的普氏原羚本報記者張鵬攝

圓夢青海湖

“你知道嗎?現在我圓夢了!”

說這話的人叫何玉邦,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已經在青海湖工作了18個年頭,也是青海湖由小變大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2003年,何玉邦調到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初到組織,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裏的青海湖碧波蕩漾,飛鳥翔集,別提有多美了。

但何玉邦沒有想到,原以為自己退休時才能看到的場面,如今已經變成了現實。“十三五”期間,青海湖濕地面積新增1.35萬公頃、高密度植被覆蓋率擴大21.33公頃,沙地、裸地、鹽鹼化土地面積减少3960公頃。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上漲達到3196.62米,較五年前增長1.8米;青海湖水域面積達到4588.81平方公里,與2015年相比擴大137.36平方公里。普氏原羚種群由1300餘只新增到2700餘只,黑頸鶴由90餘只新增到140餘只。濕地訓示性物種(水鳥)多樣性實現增量,五年新增4種,總體資源量達到40餘萬只。青海湖裸鯉蘊藏量達到10.04萬噸,較保護初期增長了38倍。

這樣的變化離不開管理局的大力保護。

何玉邦告訴記者,幾年來,管理局不斷加大巡護監測力度。啟動青海湖流域“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項目,製定印發《青海湖生態保護巡護監測工作方案》,建立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主體面,各分局為基礎線,相關保護站為補充點的“面、線、點”工作格局。同時,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林草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等科研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加强資訊共用與交流合作,有效提升科技支撐生態保護的能力和水准。通過組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隊伍,堅持實行24小時值班,及時處置突發疫情;對鳥島、海心山等24個鳥類重點分佈區和15個普氏原羚活動區、集中繁殖區及布哈河、泉吉河、沙流河入湖段等保護區內的青海湖裸鯉繁殖場所開展巡護;積極向國家林草局爭取設立“中國普氏原羚救護和研究中心”,切實做好普氏原羚的救護和繁育工作。

永遠的動力

夏日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望無際。

在青海湖西北側的仙女灣看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訊宣傳科科長侯元生時,他還沉浸在總書記到這裡考察的喜悅裏。

“振奮!激動!”

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近30年的侯元生沒有想到,總書記會到他工作的地方考察。就像剛參加工作時,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跟青海湖結下不解之緣一樣。

在部隊時,侯元生是炊事班班代。1994年從部隊轉業到局裡,他還是在後勤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可沒幹幾年,就面臨轉型。

“當時局裡要開展很多監測項目,人手不足,我就被拉去幫忙。”雖然總說自己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可畢竟隔行如隔山,當侯元生真的放下鍋鏟拿起望遠鏡,心裡是真的沒底兒。

“我清楚地記得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禽流感預警監測項目。每天跟著專家,對青海湖的鳥類進行遷移跟踪研究,進行生物標本的收集、製作。”雖然是個門外漢,但性格開朗的侯元生很快融入到隊伍裏。每天除了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一有空閒他就跟在專家身後學習請教。好不容易回家休息幾天,也捧著專家推薦的書籍學習研究。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很快,踏實好學的侯元生便克服了專業知識上的短板,漸漸發現了這份工作的樂趣。

“我每天看著那些鳥,發現不同的種類有著不同的美,看著看著就覺得它們真是大自然的精靈,太漂亮了!”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漸漸地,侯元生在實踐中找到了一些技巧。

“就拿數鳥來說,可以根據不同密度進行估算。當幾種不同的鳥類混在一起時,就可以根據比例進行掌握。”

雖然新的工作充滿著吸引力,可讓侯元生真正想把這份工作幹好的動力,還是來自身邊的人。

“鳥類觀測研究保護是一項長期且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風吹日曬。可我看專家對待每一組數據都十分嚴謹。為了看得清楚一些,陷在泥裏那都是常態。可即便如此,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這種敬業的氛圍下,“門外漢”侯元生下定决心要入門。

恰好那時,侯元生正好趕上生物標本的整理和標準化項目,他把青海湖保護區的鳥類名錄、植物名錄等做了整理、歸類。這樣一來,“家底兒”有多少,他心裡就有了一本賬。

其實,對於侯元生和同事來說,除了摸清家底之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那就是科普宣教。早在2009年開始,管理局就著手開展了相關工作。

“這些年來,我們先後編制完成了《青海湖水鳥》《青海湖野花》等7本讀物,還拍攝了6部以青海湖濕地為主題的視頻、6部以青海湖物種為基礎的視頻。”侯元生告訴記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鳥島支隊”給他們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每年‘鳥島實踐支隊’都會來青海湖進行生態、人文等方面的調研,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為了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共同保護青海湖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這些年來,侯生元和同事一直在環湖周邊地區的社區、企業、學校深入開展文宣教育。

“我一直覺得,科普宣教是一個認識、瞭解、熱愛的過程。所以我們在學校搞活動的時候,會讓孩子們給自己起一個自然名,比如你叫斑頭雁,你就得去觀察它們,當好斑頭雁的小小守護員。”

雖然每次活動都需要提前準備一番,但侯元生的付出總是能够得到學生的回應。

“老師,這個普氏原羚我在草原上看到過!”

“老師,這種紅尾巴的鳥經常在草原上找蟲子吃,我們叫它紅豔豔……”

“侯老師,以後我也要像您一樣,保護青海湖!”

從1997年轉型到現在,已經整整24年了。最近幾年,經常會有人問侯元生這些年的收穫。

“實實在在地說,現在,青海湖整個環境都在變好。在這個過程中,我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是我的獲得感。”提起今後的工作,侯元生也有著新的期待。

“希望能夠早日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

守護者說

“尖木措,你的身體最近怎麼樣?聽我勸,趕緊來醫院治療!”電話那頭,朋友的聲音裏充滿了關切。

“再等兩天,最近正是關鍵的時候。你知道的,不去看著它們,我實在不放心……”尖木措明白朋友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病情。去年6月,他突然覺得雙手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才得知,因為他常年在草原上撿拾垃圾,雙手關節增生。最近這段時間,左手已經不聽使喚。

但他依舊堅持。

讓他放心不下的,是草原上的精靈。

今年46歲的尖木措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2016年,他成了當地的一名生態管護員。

但是,他跟脚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得從1996年說起。

那是一次放牧的途中,尖木措跟路過的一比特藏族老阿媽坐在一起閒聊。突然間,遠處,十幾只普氏原羚歡快地跑了過去。

“這個動物救過我們的命啊!”老阿媽看著遠方,像是在喃喃自語。尖木措一問才知道,原來生活困難時期,一些人吃不飽肚子,走投無路之下,還抓過它們。

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這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老阿媽的話語始終在他的心頭縈繞。

“以後我得保護它們!”產生這個想法後沒多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尖木措至今難忘的事情。

“有一天,我們通過望遠鏡看到一隻普氏原羚好像在吃一個類似頭巾似的東西,但我們當時並沒有在意。可幾天後,等我們走到那片草原上時,發現那只普氏原羚已經死了。打開胃一看,全是垃圾……”

眼前的場景觸目驚心。幾天前萌生的那個念頭在這一刻變成了决心。尖木措决定,不僅要保護這些野生動物,也要保護草原的環境。

從那天起,一有空閒,尖木措就在外面巡護。撿拾垃圾,碰到受傷的野生動物,就趕緊救助它們。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隨著巡護範圍不斷擴大,尖木措動員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參與。一開始,微信群還是兄弟之間聊聊天,幫幫忙。後來,五個人之間的話題始終圍繞著普氏原羚。十幾年下來,不管是撿垃圾還是救助野生動物,五個人都已經成為一個配合默契的團隊。

“現在每次出去,分成兩個小組進行巡護。”尖木措口中的巡護不是偶爾為之,而是經常如此。像最近這段日子,正是普氏原羚產仔的時間,黑頸鶴也開始孵蛋了。他和幾個兄弟幾乎天天都在草原上。一來是擔心遊客拍照驚擾到它們,二來是害怕其他野生動物傷害它們的幼仔。也正因如此,去醫院看病的事情也一拖再拖。

去年6月,尖木措在湖邊的沙丘附近巡護時,救助回來了一隻普氏原羚。

“當時它應該是跟母親走散了,我們看到它時,十分虛弱。”帶回家後,尖木措天天買牛奶餵養它,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瘦瘦”。

這不是尖木措第一次救助普氏原羚。從1996年到現在,他救助的普氏原羚已經超過了40只。

“巡護過程中發現受傷嚴重的普氏原羚,我們會第一時間跟青海湖的救護中心聯系,送去那裡救治;像瘦瘦這樣落單的小普氏原羚或者受輕傷的普氏原羚,我就會直接救助它們,當地的犛牛奶它們喝了不舒服,就買袋裝牛奶給它喝。等恢復健康後再讓它們回歸自然。”尖木措告訴記者,除了普氏原羚,這些年他還救助過大天鹅、黑頸鶴。

這不,今年4月中旬,尖木措兄弟五人還去青海湖邊上給黑頸鶴搭窩。

“這兩年,青海湖的水位有所上漲,淹沒了黑頸鶴建巢的那片濕地。我們就自己掏錢買了草和其他資料,遊過去幫它們搭窩。”4月的湖水冰冷刺骨,等到尖木措幾個人完成工作時,早已凍得瑟瑟發抖。

如今,尖木措一家三口每年的收入除了靠妻子放牧掙來的五六萬元之外,只有他當生態管護員的薪水。僅救助瘦瘦、給它買牛奶,到現在為止就已經花費了5000多元。但對於自己的選擇,尖木措並不後悔。

“我當護林員的這5年,青海湖周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巡護的路上我看到了不少之前沒有見過的動物、植物,鳥類越來越多,垃圾越來越少,青海湖越來越美!”

其實,尖木措的選擇早已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兒子彭毛仁青在西海鎮讀高中。他13歲那年,尖木措救回來了一隻小普氏原羚。每天放學回家後,彭毛仁青都要跟新夥伴玩上一會兒,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小沙漠”。

有一天,看著巡護回來的尖木措,彭毛仁青堅定地說:“爸爸,你加油工作!你放心,等你老了,我替你去保護它們!”

作者:鹹文靜稿件來源:青海日報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