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後賦菊》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末黃巢,科舉不第,名落孫山,心懷怨恨,誓滅長安,終得成功。宋有文人,同其類似,落第投敵,重創祖國。
一千多年前,有一比特書生因數次落第,在長安城寫下一首《不第後賦菊》,便憤然離開京城。在詩中,他表示自己一定會重回長安,只不過到時候已不是書生,而是起義軍首領。數年之後,他真的實現了自己當初的願望,帶領起義軍攻陷長安城,自立稱帝,這位書生便是黃巢。
不可否認,唐朝滅亡有自身原因,自安史之亂後唐朝便走下坡路,末年時期更是內憂外患不斷,國家滅亡早已命中註定。但黃巢能够成為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足以看出其能力不弱,兌現了當初詩中所講豪言。雖然他最終的結局並不好,但這種志氣豪情也足以令人欽佩。
時隔百年,黃巢的故事又在其他兩人身上重現。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大興科舉制度,文人名士紛紛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有一比特叫做張元的書生,他來自陝西華州,從小便熟讀四書五經,學識淵博,是當地公認的才子。可張元的運氣不佳,幾次科舉皆未上榜,囙此對社會和國家心生怨恨,一心想要報復。
所以,張元與同樣落榜的吳昊一起前往西北投奔西夏。當時,西夏才剛剛建立,國君李元昊曾多次出兵與宋交戰,正是用人之際,二人斷定他們必然會得到重用。不過,李元昊作為一國之主,並不容易見到,兩人之抱負也無法實現。
一次,他們在酒樓飲酒消愁,借著酒意在酒樓牆壁上寫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因為吳昊的“昊”有冒犯西夏國主李元昊之意,兩人陰差陽錯被西夏阿兵哥抓到李元昊面前。經過一番交談,李元昊看出兩人為有才之人,便大方為他們免去死罪,並留在身邊作顧問。
此時,張元、吳昊二人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多次勸諫李元昊出兵攻宋。因為兩人對宋朝非常熟悉,在他們的幫助之下,西夏軍多次大敗宋軍。這個時候,宋軍主力正與遼軍作戰,無暇顧及西夏,只能任由其隨意欺負。
直到西元1041年,解决遼軍之後,宋軍派遣大軍進攻西夏。張元與吳昊向李元昊上奏,表明宋軍遠道而來,可以拉長其戰線,等糧草供給被切斷後,必然戰敗。李元昊當即聽從二人建議,命令軍隊假裝戰敗誘使宋軍追擊,然後暗中切斷其補給,在好水川重創宋軍。
這一戰,宋軍上萬人當場被殺,將領全部戰死,戰場上的屍骨已然堆積為“小山”。戰後宋軍統計,好水川一仗攻死亡七萬多人,其中還包括不少平民。戰敗消息傳回京城,北宋舉國上下無不感到悲傷,據說宋仁宗聽聞後痛哭不已,足足三天無法釋然。
與此同時,有兩個人卻高興不已,他們正是張元和吳昊。數萬同胞死亡,他們卻視若無睹,還得意洋洋專門賦詩一首,此等“漢奸”不禁令人憤怒不已。不過,兩人並未得意多久。李元昊雖然打敗宋軍,但他清楚西夏和宋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一心和對方交好,張元與吳昊作為主戰派則受到冷落,不再重用。
上世紀七十年代,寧夏西吉縣生產隊在挖掘水渠時意外發現屍骨,包括人骨與馬骨,早已同黃土混在一起,其中最厚的地方足足有兩米,地下白骨堆積,向後人訴說著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進入八十年代後,當地相關部門開始對屍骨坑處進行考察研究,根據發現的大量古兵器。直到2009年,近三十年時間裏,考古人員先後發現多處屍骨坑,大多慘不忍睹。對照史料記載,他們推測此處正是宋朝與西夏好水川之戰的遺址。他們看著白骨遍野,不由感歎:文人若當漢奸,對國家便是災難!張元與吳昊用自己的行動,充分說明有文化的漢奸,往往最為致命。
其實,無論在哪個時期都會存在漢奸、叛徒。國家衰弱,統治者無能,必然會受他國欺負,牆頭草則會投奔他國,轉身幫助敵人攻擊同胞。所以,只有增强國家綜合實力,不被其他國家輕視,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上演,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