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唐朝糧倉,倉內糧食千年不腐,被發掘的第二天便再次發芽

河南 197℃ 0
摘要:含嘉倉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考古專家發現,在經過仔細發掘以後,發現含嘉倉不僅基本的形制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在其中的160號倉庫還發現了一些糧食,歷經千年不腐,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穀粒,在被發掘的第二天便再次發芽,經過農業部門的培養以後還成功地生長並結果,與現代的正常穀物沒有太多不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怎麼說人都得吃飯,不吃飯就無法繼續維持生命,所以人們特別重視糧食,尤其是中國古代,為了能够國家糧食能够有足够的保障,更是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如重農抑商、修築大規模糧倉等等。

“重農抑商”在今天是廣受非議的,但是在最初的時候也確實是有著其必要性,只有大多數人都在進行生產活動的時候,才能够保障糧食的生產。在生產出足够的糧食以後,那就需要進行儲藏,我國糧食儲藏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時期時代的河姆渡文明,人們就已經有了儲藏糧食的習慣。

等到隋唐時期,糧食儲藏更是已經成為了王朝花費大力氣去做的事情,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多年以後,所吃的糧食還是隋文帝時期儲存下來的,可見隋朝時候就已經非常重視糧食的儲藏,在那一些大規模的都市周圍,往往修建有巨大的糧倉。

這些糧倉在發生戰事的時候,能够為軍民提供充足的糧食,所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官渡之戰,兩萬人馬的曹操之所以能够戰勝十萬大軍的袁紹,最為重要的轉捩點就是曹操將袁紹的糧倉給燒掉了。

隋煬帝在修築大運河的時候,就修建了一個“國家糧倉”回洛倉,這個糧倉修築在洛陽城的郊外,結果等到各處起義軍起事的時候就成為了爭奪的焦點,李密與李世民兩人為了爭奪這個糧倉,那是打得熱火朝天,洛陽城內的隋朝官軍硬是不敢出來對戰。

最終李密成功奪取了回洛倉,於是各出饑民紛紛依附與瓦崗寨,讓李密瞬間躋身於一流勢力。而李世民也在這次作戰中,總結出了“糧倉必須修在城內”的規律,於是在他稱帝以後,就將唐朝的“國家糧倉”含嘉倉給修到了洛陽城內,含嘉倉的糧食儲量一度達到整個國家糧食儲量的二分之一。

後來的武則天之所以經常去洛陽,很大一個原因也是由於洛陽有含嘉倉,可以供應她以及隨行隊伍龐大的糧食支出,哪怕是在唐朝以後,含嘉倉依然有被使用,但是北宋亡得非常倉促,於是含嘉倉也就逐漸被廢棄,裡面還有一些糧食沒來得及使用完畢。

含嘉倉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考古專家發現,在經過仔細發掘以後,發現含嘉倉不僅基本的形制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在其中的160號倉庫還發現了一些糧食,歷經千年不腐,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穀粒,在被發掘的第二天便再次發芽,經過農業部門的培養以後還成功地生長並結果,與現代的正常穀物沒有太多不同。

歷史生物學者方孝廉在經過仔細研究以後,認為這些穀物之所以能够歷經千年不腐,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含嘉倉的地理位置很高,土質也很乾燥,所以這些糧食不容易潮濕發黴;其次就是因為糧食並不是直接堆放在一起,而是在底部鋪上草木灰再放上木板,而糧食與糧食之間也有夾了穀糠的草席隔離開,這樣就確保了糧食的保存時間可以很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