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張老照片,帶你瞭解1956年的人和事!

甘肃 178℃ 0
摘要:一比特紐西蘭的旅行者當年拍攝的42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也許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很真實的記錄了1956年那個年代的人和事、生活和工作。1956年7月19日,甘肅蘭州城門,裹小脚的老婦人。1956年5月11日,廣西,稻田裏的農民,在廣州至漢口的火車上拍攝到的。1956年,漢口,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下的帆船。1956年,廣州,肩背斗笠的人。1956年7月,甘肅武威市,赴玉門務工的人們擠火車。

一比特紐西蘭的旅行者當年拍攝的42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也許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很真實的記錄了1956年那個年代的人和事、生活和工作。

1956年7月19日,甘肅蘭州城門,裹小脚的老婦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5月,廣州,孫中山紀念堂,前景是少年先鋒隊隊員,這座紀念堂於1929年由廣東及海外華人集資建成。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5月11日,廣西,稻田裏的農民,在廣州至漢口的火車上拍攝到的。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漢口,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下的帆船。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西安臨潼縣驪山西安事變蔣介石被逮捕處,道教慶典上休憩中的人們。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8月31日,北京機場,北京-莫斯科海報下看報的僧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一比特音樂家的妻子在自家花園裏。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琉璃廠,面帶好奇神情的男孩。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遼寧瀋陽,星期六的夜晚工人俱樂部舞會,男女之間跳華爾滋時有些尷尬和不適宜。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烏魯木齊,維吾爾面孔,一個在排練維吾爾舞蹈與音樂的劇團。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9月,上海,一比特辦公人員在藝術展中注視一幅農民主題的畫作。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廣州,肩背斗笠的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王府井,一群軍人在欣賞商店櫥窗裏陳列的西式服裝。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市第五中學的樓頂上,中學生的課間休息。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甘肅武威市,赴玉門務工的人們擠火車。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農民們為了遠在西部的工作而長途跋涉去蘭州乘火車。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礦工養老院裏的老人們打麻將。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3日,甘肅武威市火車站,去大西北支邊的家庭。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新疆,農民們停止收割,為路邊的司機指路。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一個上年紀的工人正在製作景泰藍。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6月1日,北京,歡慶六一兒童節上的文工團主持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烏魯木齊,一比特維吾爾族女孩。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廣州,一名正在旋紡錘的男子。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天安門前的少先隊員。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廣州街頭,一名戴斗笠穿蓑衣的車夫。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王府井,賣茶的小販。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哈金斯透過飯店房間視窗拍到的街頭鏡像。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故宮,一比特農民參觀展覽。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四名女孩在一個凉亭裏俯瞰都市。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鞍山鋼鐵廠工人宿舍,鋼鐵工人和他的妻子、孩子。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烏魯木齊,一名正在燙髮的女子。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夯實路基的築路工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6月1日,北京,一比特軍官與她的女兒在北京飯店慶祝六一兒童節。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街頭賣金魚的商販。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作家趙樹理。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北京,第一届國家音樂節上的代表們。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周恩來與尼泊爾大使交談。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烏魯木齊,蘇聯使館前的維吾爾男子。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烏魯木齊,一比特汽車修理廠的維吾爾工人在毛澤東的塑像前。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烏魯木齊,維吾爾族音樂家和女孩。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7月,玉門油田,沙塵暴中全副武裝的執勤軍人。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上海,法官在法庭上裁决一起房屋買賣糾紛的案件。湯姆·哈金斯/攝。

1956年9月,上海,正在審理一起房產糾紛的法庭。湯姆·哈金斯/攝。

湯姆·哈金斯先生簡介

湯姆·哈金斯(1921-2007)出生於澳大利亞雪梨,在紐西蘭奧克蘭長大。1956年,作為少數被邀請訪問中國的西方攝影師之一,他來到中國,四個月裏,他以觀察者的身份走遍了中國東部地區。哈金斯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紐西蘭新聞攝影記者,當時他34歲,新中國剛成立7年。

旅行第一天,他寫到:“我一刻不停地按著快門,用這種隱秘的管道慶祝我順利實現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用我自己的管道記錄這個民族,這個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群體。”哈金斯回國後開始整理自己照片,選出600張作品後最後編輯到約200張,於1960年代發給英國和美國的多家出版社,都石沉大海。

1965年,哈金斯因為工作的變動把自己的出版計畫擱置了。直到1989年1月7日,哈金斯的好友約翰·特納在其房子底下發現了上面這些本將用於出版的照片。

說明: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如侵權聯系即删。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