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明清有個小冰期?數百年前的中國氣候如何?到底有多冷?

安徽 162℃ 0
摘要:明清小冰河期,從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中期,其時就連廣東、海南等區域都狂降暴雪,安徽、江西等地,在盛夏六七月份也有降雪的記載,這種反常的氣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消亡。什麼叫做“小冰河期”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明清小冰河期最早開端於元代。在其時,氣溫呈現了百年不遇的冰冷,終究有多冷呢?

明清小冰河期,從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中期,其時就連廣東、海南等區域都狂降暴雪,安徽、江西等地,在盛夏六七月份也有降雪的記載,這種反常的氣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消亡。

什麼叫做“小冰河期”呢?簡而言之,便是國際氣候系統中的一次“脈動”,是指在相對溫暖的時期裏,所呈現的較冷的時期,在這期間,地球氣溫會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的成果,便是酷寒氣候不斷,糧食減產。

而依據史料記載,在西元1600年至西元1644年,也便是明朝晚期,在這個時間段裡,嚴寒程度到達了一個巔峰期。

其時的中國,連溫暖的廣東、海南等區域,在冬季都天降暴雪,一些很少上凍的內陸湖泊,如太湖、鄱陽湖、洞庭湖等,冰凍數尺,京杭大運河的北段,接連數年,每年冰凍期長達110天,乃至在其時,長江都呈現了大面積結冰的現象,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安徽、江西等地,正值盛夏,卻飄起了鹅毛大雪。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冰冷,直接導致了糧食大面積減產,以至於很多黎民福斯顛沛流離,而更嚴峻的,是小冰河期所帶來的次生災禍,讓其時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再也堅持不住,終究轟然坍毀,而這場百年難遇的極寒,一直持續到清朝中期,才逐步消退。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明清小冰河期最早開端於元代。

依據歷史資料文獻顯現,在元朝統治的近一百年時間裏,小冰河期現已初顯,其時給元朝帶來了包含水灾、旱灾、霜雪灾以及蝗灾、雹灾等共計約454次各類自然災禍。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稱帝,樹立大明開端,小冰河期進入陡峭階段,但自然災禍依舊比年不斷,直至明朝嘉靖年間,小冰河期開端有了災變的先兆,冬季的氣溫開端較往年有所降低,進入萬曆年間後,災變開端非常顯著。

而在崇禎登基前後,小冰河期到達了巔峰,各種反常的自然災禍頻發,這也便是民間所傳,崇禎帝登基十八年,“旱九年,澇九年”的根本原因。

在其時,氣溫呈現了百年不遇的冰冷,終究有多冷呢?

首先,廣東、江南等氣候溫暖區域,冬日漫天大雪

這種反常的氣象,讓當地的白叟都非常驚懼,從未見過這種場景。

“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廣東雪,寒甚,白晝雪,下如珠,次日複下如鹅毛…父老懼言,從來未有,此後連歲皆如此。”---《廣東通志》

要知道,廣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這兒的氣溫,一般終年都保持在9℃~24℃之間,用溫暖濕潤來描繪毫不為過,但在崇禎登基前後,這兒居然比年大雪乃至暴雪,足以可見,其時終究有多冷。

不僅僅是廣東,包含江南區域,也呈現了極點冰冷的氣候,依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在西元1454年,江南多地連將四十多天大雪,以至於蘇州、常州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

其次,內陸湖泊上凍,明末清初的學者談遷從前從家鄉杭州出發,前往京城,交通東西是京杭大運河上的船隻,在他出發的時分,時間為陽曆7月初,抵達京城的日期為陽曆11月17日,而就在他抵達的次日,也便是11月18日,京杭大運河的北段,就開端呈現封凍的狀況。

還有,北方區域雨雪冰雹等惡劣氣候層出不窮,安徽、江西夏天飛雪

南邊尚且酷寒如此,北方區域那就更不用說了,如山東、河南、直隸等地,冬季時大雪就像飯團子相同,拼命地下。

像“雪止,平地三尺餘“這種記載,僅僅一般狀況,更多的是類似於“雨雹,大者如盤,小者如碗”、“開原大雨雪,畜多凍死”這樣的記載,可以說在那個時期,簡直整個北方,這種極點氣候非常常見。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呈現了夏天飛雪的景象。

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在東北黑龍江雙城,陰曆七月,農作物上呈現了嚴峻的霜凍,同年六、七月份,安徽、江西等地,居然呈現了夏天飛雪的奇迹。

要知道,在嘉慶年間,現已是明清小冰河期的結尾,氣溫在此之後逐步開端回升,但便是這個時間段,還會呈現夏天飛雪、霜凍的狀況,可想而知,在小冰河期的巔峰階段,也便是明末清初時期,氣溫會到達怎麼低的程度。

類似於上述的記載,在相關史料裏不計其數,其時的極點氣候,可以說是百年難遇,而因為惡劣氣候,所導致的次生災禍,更是不勝枚舉,簡直是接踵而至,這種稀有的自然災禍,給其時的大明,構成了沉重的一擊。

其一,糧食減產

極度酷寒帶來的第一個直接結果,便是糧食大幅度減產。

因為農作物無法抗擊突如其來的酷寒,因而就構成了農作物被凍死,這也是糧食減產的直接原因,而在古代農業社會,糧食減產,便是一種致命的衝擊。

沒有糧食,人就會餓死,在其時,“木皮石麵食盡,父子配偶相剖啖”的景象隨處可見,簡直全國各地,都面臨著這一狀況。

溫度的下降和乾冷氣候的不斷持續,讓農作物因為溫度不合成批地凍死,以至於顆粒無收,也讓很多農民因而破產,舉家逃亡。

其時,在江西有一種柑橘,因為味道甜美,向來是皇家貢品,當地很多農戶以栽培這種柑橘為生,而到了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時期,這種柑橘卻多被凍死,以至於很多的果農損失慘重,再也沒有人敢栽培這種柑橘了。

這僅僅其時農作物減產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顆粒很多的記載,種種反常氣象,讓農民沒有糧食,因而就導致不得不顛沛流離,淪為沿街乞討的哀鴻。

其二,旱灾、蝗灾

崇禎年間,從他登基的那年,呈現了稀有的十年大旱。陝西全境“天赤如血”,因為極度乾旱,其時可謂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而這種大旱,在崇禎一朝,簡直年年如此。

而在旱灾往後,接踵而至的,便是鋪天蓋地的蝗蟲,這兩個均是先後發生,簡直沒有例外。

赤地千里,緊接著又是飛蝗蔽天,農作物即便是沒被旱死,也逃不過蝗蟲的啃咬,終究就構成,福斯食不果腹。

據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中記載,其時陝西的福斯,因為沒有吃的,不得不上山採摘蓬草食用,饒是如此,還是不能解决饑餓的問題,之後又爭相剝樹皮吃,等樹皮吃完,就開端吃觀音土,終究因為腹脹,活活撐死。

更多餓的兩眼通紅的人,開端“人相食“,前文所講的”父子配偶相剖啖“,在其時非常尋常,而在丞相村鎮的角落裏,更是”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其三、鼠疫

崇禎年間的鼠疫,是從“腺鼠疫”逐步演變成“肺鼠疫”,相對而言,後者的感染性更强,毒害性更烈。

鼠疫的構成,是因為長時間的冰冷與乾旱,導致缺乏食物的老鼠等動物,湧向人類居住區域,同時,也帶來了感染性極强的瘟疫。

同時,因為很多的人被凍死、餓死,得不到及時掩埋的屍身,再通過乾旱氣候,終究構成各類病毒,分散在空氣之中。

崇禎時期的鼠疫,最早從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開端蔓延,逐步感染至華北各省,再蔓延至京城、天津,終究構成全國大面積感染的局勢。

而在崇禎十六年夏秋至崇禎十七年春季,是其時鼠疫的一個爆發期,依據史料記載,其時鼠疫現已從“腺鼠疫”變成了“肺鼠疫”,並由河北感染至京城,導致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乃至更多,可謂是“十室九空”。

與此同時,天津、陝西、山西、河南以及江南區域,鼠疫簡直普遍存在,隨處可見因感染鼠疫。彼時,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舉目皆是。

結語: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晚期,因為小冰河時期到來,因而就迎來了一系列極為稀有的極點氣候,各地頻現酷寒氣象,導致溫暖的廣東、江南等區域,都呈現了冬日天降暴雪的狀況,而一些內陸湖泊,同樣是冰凍數尺,大寒的同時,還伴隨有旱灾、蝗灾以及鼠疫等次生災禍,以至於福斯凍死、餓死很多,在這種極點氣候頻發的狀況下,大明才終究沒能抗住,走向消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