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為什麼頻繁遷都,不嫌煩嗎?

河南 166℃ 0
摘要:中國歷史上,頻繁遷都這事,只在商朝有。《尚書》中載,商朝人“不常厥邑”,說白了就是待不住。那他們為什麼熱衷於此呢?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遷”。第八次,推翻夏,商朝建立,定都亳都。有一種說法認為,商人數次遷都,其實是為了躲避水灾。隨著紂王不顧眾人勸阻,執意遷都至朝歌,從此不問政事。造成商朝數次遷都的原因,有內憂外患,也有天時地利,但是如此頻繁更變行政中樞的現象,僅有商朝如此。

文/悟性如光

中國歷史上,頻繁遷都這事,只在商朝有。

《尚書》中載,商朝人“不常厥邑”,說白了就是待不住。

照理說那時候的交通和運輸條件都不是很發達,大規模搬家應該是很麻煩的。

那他們為什麼熱衷於此呢?

01

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遷”。

據《史記•殷本紀》中載:“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

第一次,從今天的山東曹縣附近,遷到了山東藤縣一帶。

第二次,從藤縣遷到砥石,今天河北泜水一帶。

第三次,從砥石搬家到了商丘。

第四次,從商丘搬到了泰山一帶。

第五次,從泰山又搬回了商丘…

第六次,從商丘搬去了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陽。

第七次,再搬回了商丘。

第八次,推翻夏,商朝建立,定都亳都。

(亳都在哪?有說是山東曹縣,也有說指安徽亳州,還有說是河南偃師,沒有準確的答案。)

真是有够折騰。

國都建了,這回可以安定下來了,消停消停了吧。

不…接著搬!

以《史記》中的說法為准,囂都、相都、庇都、奄都,隨後渡過黃河,到了殷都。

這還是有記載的搬家記錄,沒記載的小規模遷移不知道有多少。

02

這麼頻繁遷都,就沒人有意見嗎?

“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早就煩啦!誰願意這麼折騰啊。

那為什麼還不斷更換首都呢?

《墨子》中載,這叫做“去奢行簡”。

荀悅在《申鑒》中對此解釋為,“盤庚遷殷,革奢即約”。

意思就是,在一個地方呆的久了,容易讓人精神倦怠,太過於享受安樂,不利於國家發展。

為了杜絕奢靡之風,保持老祖宗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所以必須搬家。

這種觀點在漢代儒家之中尤為盛行。

東漢杜篤《論都賦》中也記載過,“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

03

地理環境的影響不能忽視。

有一種說法認為,商人數次遷都,其實是為了躲避水灾。

《蔡傳尚書》中載,“自祖乙都耿,圮於河水,盤庚欲遷於殷”。

那個時代搞建設,必須要注意都城與水源之間距離的。

一旦爆發戰爭,城中沒有足够的水源保障,很快就會陷入危機。

但若與河流靠得太近,也有風險。

水澇灾害會直接影響政治和經濟的環境,逼迫著商朝人不斷更換首都。

也有一種觀點為此做了補充。

那就是,商朝的中前期依舊處於遊牧狀態,正在由漁獵經濟向著農業經濟轉型。

所以,他們必須要不斷的尋找新家園。

看起來,很有道理呀。

04

理不辯不明

我們不否認,環境對於古人的影響作用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說水患和土地問題是造成商代頻繁更換國都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有一些漏洞。

首先,《史記》中載,“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這是對大禹治水的描述,可是對商代的水患問題,卻描述的很少。

商代已經開始使用文字記錄,所以我們有理由判斷,水澇並不是逼迫商代頻繁更換國都的主因。

其次,土地肥力的確是個實際難題。

但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出土的商代農耕用具越來越多,這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尤其是,商代文物中已經存有關於“庚辰蔔,貞翌癸末屎西單天,受有年”的表述。

這就說明,商代人已經開始懂得如何恢復土地肥力。

如果說在商代初期,耕地問題可能還真是一個遷都的原因,但在商代中後期,農業已經高度發達,受土地限制而遷都,似乎理由並不充分。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既然不是天灾,難道是人禍?

05

邊境威脅所致

西元前十六世紀,一場邊境的戰事,就直接造成了商代的兩次遷都。

《後漢書》中載,那時是一個“强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的時代。

誰人手多,誰打架猛,誰就稱霸一方。

夏朝就是一個各部落組建起來的聯盟形式的國家,商朝初期繼續沿用了夏朝的模式。

商朝周邊存在著眾多强大的少數民族,如“狄”、“羌”、“工方”、“淮夷”、“徐夷”等,相互之間的戰爭十分頻繁。

商王仲丁繼位之後不久,東南方的蘭夷部發動叛亂。

這是不給新王面子啊!

仲丁為了方便指揮戰鬥,同時兼顧物資運輸,更主要的是為了進軍下一個目標班方,這才决定遷都隞城。

雖然戰爭獲勝了,仲丁一死,東夷開始崛起。

周邊各部紛紛叛亂,深入東夷地區的隞城,已經變得愈發危險起來。

《古本竹書紀年》中載,“河亶甲時,殷商複衰”。

形式發生了變化。

河亶甲繼任為新王,出於對戰局的考慮,他不得不下令再次遷都到相。

國都的位置,一方面要有利於鞏固新佔領區域的統治,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的避開戰亂。

所以,邊境戰局形式的不斷變化,是導致商朝頻繁更換國都的一個主要原因。

06

內部壓力造成的不安

本著打不過就可以躲的原則,商代的邊患問題暫時緩解。

可動盪還是來了,這一鬧就持續了將近百年時間,國都位置也不斷發生變化。

《史記》中載,商朝“九世之亂”,王位不斷的在父子、兄弟、堂兄弟、叔侄之間頻繁轉換,內部政局十分不穩定。

首先,祖乙從叔叔河亶甲手中接過王位,他發現自己的堂兄弟們各各對他虎視眈眈。

商朝已經是一個世襲制國家了,傳比特給侄子,十分不尋常。

祖乙為了回避衝突,將國都由相遷至耿,因為那裡是他的勢力範圍。

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場洪水將耿城沖毀,無奈之下遷都於庇。

這一折騰,就又是兩次遷都。

再有,南庚時期也很特殊,他從堂兄祖丁手中接過王位,也面臨著來自王族內部不同派系的威脅。

同樣,南庚也是選擇通過遷都來解决危機,隨後定都在奄。

這種通過搬家來遠離政治漩渦的做法,在後世也很常見。

可頻繁更變國都的做法,極大消耗了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國力的衰敗,商朝一度中落。

07

我們不搬了!

到了盤庚時期,從王到普通百姓,都徹底煩透了搬家這件事。

《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載,盤庚誠懇的告誡眾臣們:

“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好好幹事業吧,再這麼下去,咱就成搬家公司了!

盤庚翻修了成湯的故宮,將成湯時期的法令再次作為治國依據,得到了眾諸侯們的支持。

自從盤庚將國都定在了殷之後,直到商紂王亡國,整整二百七十三年的時間,商朝都沒有再遷都過。

在這段時間裏,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商朝也走向了頂峰。

不過,盤庚並不是只在一個地方辦公,他也遷都過幾次…

盤庚也是個狠人,以遷都為威脅,迫使手握重權的王族和眾臣全心全意的聽從他的指令。

你們不都是怕再搬家了嗎,那就好好的工作,不然誰也別好過!

08

最後一次遷都

隨著紂王不顧眾人勸阻,執意遷都至朝歌,從此不問政事。

朝歌也就成為了商朝的最有一站。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紂開始了,商朝也就滅亡在朝歌。

造成商朝數次遷都的原因,有內憂外患,也有天時地利,但是如此頻繁更變行政中樞的現象,僅有商朝如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