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
這是中國父母的偉大,也是他們的悲哀,因為他們的犧牲和成全,往往換來的不是感恩和回報,而是嫌弃和不滿。
1
10月4日晚九點,國慶長假第四天。
廣州一所著名大學任教的老友在電話中泣不成聲,斷斷續續講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10月1日清早,他們夫婦倆乘高鐵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的女兒。
他們打算給女兒一個意外的驚喜。沒想到見面之後卻碰了一鼻子灰。
女兒不僅沒有一點開心,反而滿肚子怨氣,責怪父母為什麼不經她同意就去南京,對她極不尊重。
媽媽說我們想念寶貝女兒了,可女兒說天天微信,還有什麼好想的,你們的感情也太氾濫了。
爸爸說媽媽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兒陪去轉轉,女兒說和同學約好了,要去蘇州玩,讓爸爸媽媽自己玩,然後就匆忙而去……
夫婦倆在南京轉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鐵返回廣州。
老友在電話中問我:龍兄,你說我錯在哪裡?我不知怎麼回答……
我今天從太原趕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來的老同學見面,盡地主之宜。
沒想到情况也幾乎一樣:他們女兒今年九月剛剛考到廣州一所大學就讀,國慶專程來廣州陪她。可女兒並不領情,只顧玩手機,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進去。
問其為何如此冷漠,女兒說一是有代溝,二是爸爸總是責備她。
見話不投機,老友裝作想回去,沒想到女兒卻變得興奮,馬上進攜程網幫他訂了回家的火車票……
老友說: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這代人不同了,當年我們讀書,有家人來探望是多麼的高興啊。他流淚,我也流淚……
2
一比特佛山母親從美國發來的簡訊特別讓我動容,她這樣寫到:
龍老師好!我在朋友圈裏看到你的那條微信,我一邊讀一邊流淚。
我是一比特單親母親,38歲那年就獨自帶著8歲的女兒生活。
女兒成績非常優秀,是標準的學霸,清華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年紀不大,就已經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了。他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上海的爺爺奶奶在美國照顧了兩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
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女兒和他們處得不好,經常吵架。曾經擔任上海廳級幹部的爺爺一怒之下帶奶奶回去了,還說再也不來美國受罪了。
無奈之下,女兒、女婿多次給我電話求援,讓我去芝加哥幫他們帶孩子。
考慮到女兒的處境,我最後下定决心到了美國。
但在這裡的每一天都很難過,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兒、女婿幾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們早出晚歸,回家只想睡覺,只有我一個人忙碌。好像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到了假期,他們帶上孩子出去度假,讓我一個人留在家裡。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到底是美國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都是這個德性?
是我的家庭教育失敗了嗎?如果說是我文化不高,不會教育子女,那麼女兒的公公、婆婆,一個是政府官員、一個是同濟大學教授,怎麼他們的兒子也是如此?
當年女兒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園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禱女兒考試順利。
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個晚上,女兒摟著我淚流滿面地說:媽媽,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後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報答您的……
那時我是多麼的開心,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
女兒的話,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沒有黑夜……
可是,當女兒已經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內心卻歷經從未有過的傷痛。
她是否還記得她說過的話?是否記得媽媽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愛我的女兒,她愛我嗎?
讀完這位母親的信,我更加堅信一點:
“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子女,他們愛我們嗎?”
這不僅僅一比特母親的追問,而是一代中國人的烦乱。
而這樣追問和烦乱,都需要兩代中國人來回答。
某作家曾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父母與子女的緣分,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子女都應該做到最基本的孝順、尊重父母。
別再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