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妍妍
近年來,廣場舞已成為眾多中老年人熱愛的一種運動管道。它不但有助於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也讓這一群體的社交生活多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選擇。但場地爭搶、噪音擾民等一系列問題衝突,也讓廣場舞逐漸成為一個頗具爭議的名詞。
雖然人們並不反對跳廣場舞這一行為,但由其帶來的一些衝突,卻似乎總也難以回避。跳廣場舞的權利顯然不能被剝奪,那該怎樣兼顧附近居民的權益實現兩全呢?
近日,上海推出的廣場舞雜訊擾民自動感知系統就收穫了附近居民的不少好評。該系統設置的夜間標準值為55分貝,當廣場舞音樂超過標準值持續10秒以上,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並按“三步走”的策略執行。起初是現場喇叭的自動提醒;如若在5分鐘內音量沒有調低,便會通過人工喊話再次提醒;如果依舊不起作用,工作人員會立即到現場進行勸說。
從最終效果來看,這種柔性的處理管道還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起碼它降低了治安維護的人力成本,避免了屢教不改的尷尬,也讓廣場舞欧巴桑和附近的社區居民都實現了互不干擾、各自相安。
其實,單純就譟音問題來說,全國有不少地區都在探索著解决的方案,可謂是“剛柔並濟”。比如安徽、天津等地區就曾出臺相關條例,對廣場舞擾民作出明確的規範和處罰規定,對拒不整改的行為開出罰單。再比如廣西、上海一些社區內的廣場舞欧巴桑就不再使用高分貝的擴音音箱,而是統一佩戴能接受指定頻段的耳機,跳起了無聲廣場舞。
可以說,無論是硬性執法,還是巧用科技解决,這些方法都有其針對性存在的必要,也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但若將目光拉遠放至全國更多數的地區,廣場舞問題還依然如痼疾般存在,一些方案措施能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廣場舞譟音,已成為社會切面中非常直觀的一個命題。正如很多社會問題的解决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身上,解决廣場舞問題,也是如此。在更多的方法之外,還是要靠人們群體貭素的提升,提高換位思考的意識,在個人享受之餘多一些配合。
前不久高考期間許多社區的無聲廣場舞,就是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在高度配合下實現有機統一的最有力例證。只不過,這種特例或許也可以不只存在於高考期間。在更多的日常裏,這樣的凝聚力也應該成為常態,從而為廣場舞的規範提供更多的正面幫助。
而本質上廣場舞所造成的爭議,其實還是公共設施和場地使用不足的問題。有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體育場地面積達29.17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這相較於前幾年有了提升,但與美國16平方米、日本19平方米的數據做比,還是可以窺見我們現時能提供給人們鍛煉的體育場地是不足的。
都市的快速發展也要同時考慮宜居性,這其中就包括老人們是否能有適宜的場地跳廣場舞,而不用再去跟別人爭搶足球場,不用佔用社區樓下的小廣場,也不用再擔心譟音會成為別人的困擾。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0億元,支持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177個。這顯然是關切民生的利好消息。在提倡全民健身的當下,也期冀廣場舞問題能以此為契機,得到更為妥善的解决。
熱點視頻推薦
更多內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頻號
內容:光明時評
圖片:新華網
責編:王遠方
編輯:邢妍妍張雪瑜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