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之間,就荊州南郡的歸屬權問題,糾纏了十多年,從赤壁之戰後到夷陵之戰為止。
最終的結果是,劉備集團失去了整個荊州。
孫權集團獲得荊州的管道,被很多三國愛好者詬病。
因為,孫權集團是借著關羽北伐之際,從背後偷襲荊州得手。
這個行為,被認定是不光彩之舉,且背叛了所謂的孫、劉聯盟。
但我個人倒是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原因是,在荊州的問題上,劉備集團不占理。
為什麼這麼說?下麵先就我個人的理解,把荊州問題的根源講述一下,大家可以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去判斷是非。
一:赤壁之戰前的荊州歸屬
荊州管轄的郡級組織一共有七個,分別是南陽郡、江夏郡、南郡,以及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這荊南四郡。
至赤壁之戰前,曹操因為劉錶的兒子劉琮主動投降的緣故,不戰而得到了荊州的六個半郡。
另外有半個江夏郡是在孫權手中,這是孫權從建安八年(西元203年)到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用了五年時間,從前江夏太守黃祖那搶過來的。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一直在攻打荊州的江夏郡,除了打著為父報仇的口號外,還因為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中的擴張戰畧所需,其中提到:
剿除黃祖,進伐劉錶,竟長江所極(包括益州),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如果不是曹操南征,孫權會一直繼續往荊州方向擴張。
江夏郡的另外一半,本來是在劉錶的長子劉琦手中。
當初諸葛亮教劉琦避免被後母蔡氏迫害的方法就是,讓他擔任江夏太守,去抵禦孫權。
劉琮投降後,劉琦無法守著這半個江夏,放弃後跟著劉備合兵一處,然後一起靠近江東勢力求生存,暫屯兵於夏口。
二:赤壁之戰後的荊州紅利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獲勝,當然要趁勝獲取戰爭紅利,這個紅利就是荊州。
建安十四年(西元209年),孫、劉聯軍圍攻由曹仁鎮守的南郡。
但攻了沒多久後,劉備率部撤走了,南下去搶奪了荊南四郡。
劉備撤走的原因,我想有兩點。
其一是南郡不好打。
曹仁不是軟柿子,劉備不想在南郡空耗自己的實力,他也需要趕緊的搶到屬於自己的地盤。
其二是東吳的統兵大將,周瑜跟程普不和。
赤壁之戰前,孫權讓周瑜和程普分任左、右都督,但並沒有明確誰指揮誰,兩人是平級的。
而周瑜跟程普因為沒有隸屬關係,雙方無法形成合力,影響到了東吳軍隊的戰鬥力。
後來,孫權在準備攻打關羽時,也曾想讓呂蒙和孫氏宗親孫皎用這樣的管道統兵,就被呂蒙拒絕了。
呂蒙的理由是,當初打南郡時,就因為沒有指定周瑜、程普之間的統屬關係,導致南郡差點沒打下來,《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中記載:
權欲令征虜將軍孫皎與呂蒙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虜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雖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現時之戒也。“
劉備在配合東吳軍隊攻打南郡時,當然也看出了這一點。
他也不想參與到東吳將領之間的鬥爭中,於是,就離開南郡,自己打自己的地盤去了。
但當劉備離開南郡並拿下荊南四郡後,東吳軍隊在周瑜的指揮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硬是把曹仁逼退了,獲得了完整的南郡。
於是,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得到的戰爭紅利是,孫權一方獲得了南郡,劉備一方獲得了荊南四郡。
此時,荊州的歸屬是,劉備佔據荊南四郡,曹操佔據南陽郡和半個江夏郡,孫權佔據南郡和半個江夏郡。
三:南郡的重要性以及荊南四郡的雞肋
從前面的講述可以知道,赤壁之戰後,劉備是拿到了荊州七郡中的四郡,從這個數量上來看,劉備似乎是賺大了。
但在三國時期,荊南四郡(今湖南省)還屬於蠻荒之地,沒有得到開發。
當時的荊南四個郡的人口數量、能獲取的錢糧數量,加起來都不如一個南郡。
這也是孫權一方任由劉備去攻取荊南四郡的原因,征不了多少兵,收不了多少稅,可有可無。
最重要的是,南郡的戰畧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不管是魯肅在《榻上策》中提出的“竟長江所極”,還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若跨有荊、益”,都離不開南郡。
因為,要想從荊州方向攻取益州,只能從南郡出兵。
從南郡到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再到江州(今重慶),是唯一適合大軍入川的道路。
後來劉備率部入川,張飛、諸葛亮率部入川,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想逃回成都,以及劉備出川伐吳,全部是走的這條路。
在當時,劉備佔據的荊南四郡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開發,從那個方向到川中,是沒有適合大軍行進的道路的。
除非他往更南方走,先去佔領孟獲佔據的南中(今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結合部)地區,然後再從南中北上尋找入川的道路。
但這條路能走通的難度就太大了,且劉備佔據的荊南四郡也無法為他提供足够多的阿兵哥和錢糧。
所以,劉備要想謀奪益州,必須要得到南郡,否則,他會被困死在荊南四郡。
但南郡是周瑜打下來的,屬於孫權,怎麼辦?只能借了。
四:孫權為何要借南郡給劉備?
孫權借南郡給劉備,是有一定的被動性。
孫權也想佔據著南郡,他也是想要益州的。
但他如果把南郡捏在自己手中,就等於不給劉備集團活路,劉備一定會跟他死磕。
孫權集團的實力當然强於劉備集團,但有曹操在北方盯著,孫權也擔心跟劉備翻臉的後果。
並且,劉備拿下荊州四郡後,還收降了從淮南廬江跑到荊州來向他投降的雷緒所部(阿兵哥連家眷有數萬人)。
再加上劉備原有的實力,劉備集團當時也能凑出三、五萬精銳,孫權要消滅劉備也不容易。
另外,劉備手上還有個劉琦可以做文章,劉琦死後,其部下是擁戴劉備做荊州牧,至少,劉備不缺少名義。
囙此,孫權被迫先借了半個南郡給劉備,說是穩固孫、劉聯盟也好,或是擔心劉備發飆也好,孫權不借也得借。
孫權不但借了半個南郡給劉備,還把妹妹嫁給了他,算是鞏固雙方之間的關係吧。
於是,至劉備娶妻孫夫人後,南郡被一分為二,周瑜以南郡太守的名義占著半個南郡,劉備占著另一半。
這個時候,雙方之間的隱患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雙方也都想去奪取益州,但各自占著半個南郡,誰出兵都不方便。
對劉備有利的是,東吳軍隊中最强烈的主戰派(或奪取益州,或消滅劉備都行)周瑜突然病死了。
周瑜就是在跟孫權獻策攻取益州後,準備回南郡起兵的路上病死的,《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一死,孫權暫時找不到合適的統兵入川的將領,只能放弃這個計畫,那麼,南郡的重要性暫時就降低了。
且周瑜的繼任者魯肅,是個主張孫、劉聯盟的溫和派,在他的提議下,孫權把掌控中的半個南郡也都借給了劉備。
當然,在南郡的東邊,孫權還有半個江夏郡在手,可以暫時作為戰畧緩衝地,防止荊州勢力直面東吳腹地。
如果劉備要借的是江夏郡,孫權就會直接翻臉。
至此,劉備借荊州才算全部完成,在荊州,曹操繼續佔據著南陽郡和半個江夏郡,孫權只剩下半個江夏郡。
而劉備集團,佔據著荊州的五個郡,相當於把孫、劉聯盟打完赤壁之戰後的全部戰爭紅利拿到了手,孫權僅僅是在協定上擁有南郡。
五:荊州的民心問題對孫權集團或劉備集團的影響
孫權在周瑜死後,願意暫時放弃整個南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荊州的民心不在東吳,而在劉備。
這個民心不是指荊州全體老百姓的心,是指荊州士族們的心,畢竟,在三國時期,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話語權的。
在周瑜死前,荊州的士族之心其實也是一分為二的。
其中,以臥龍諸葛亮為首的部分荊州士族是投靠了劉備,但還有一部分士族是看好東吳的。
這部分看好東吳的荊州士族的代表是鳳雛龐統,至周瑜死前,龐統是在周瑜的帳下做功曹。
龐統從赤壁之戰開始,就一直跟著周瑜混,周瑜死後,他護送周瑜的靈柩回江東,但他在江東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龐統之所以沒能留在孫權那邊繼續做官,不是因為如小說中描述的,孫權覺得龐統長得醜陋,而是形勢不同了。
首先是江東的政治勢力基本盤已經比較固定了,他這個荊州人無法得到合適的官職,除非他願意熬資歷。
其次是周瑜死後,孫權放弃了西進,專注於北邊,也就是合肥方向,龐統這個在荊州、益州方向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謀士,對孫權的吸引力就小多了。
於是,龐統只能轉而投奔劉備,這是他在周瑜死後,且去了江東沒有被重視,才做出的選擇。
江東人才濟濟,孫權可以不在乎龐統,可對於劉備來說,就是意外之喜了。
當龐統也投向劉備時,他跟諸葛亮加在一起,就等於整個荊州的士族全部(指留在荊州的,還有一部分跟著曹操去了北方)倒向了劉備。
這樣一來,孫權就失去了統治荊州的基礎。沒有荊州士族的幫助,孫權在荊州也待不下去,這也是他願意把南郡全借給劉備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沒有外敵在,孫權當然可以憑藉强硬的武力或時間來改變,但有外敵在,孫權就只能暫時妥協或放弃。
囙此,至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集團才真正在荊州站穩了。
六:劉備拒還荊州後,雙方差點掀起大戰
劉備拿到了完整的南郡,有了謀奪益州的一切基礎,他最終也順利的拿到了益州。
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在孫權把完整的南郡借給劉備五年後,孫權因劉備已經獲得益州,開始找劉備討還南郡。
但劉備不幹,他拒絕歸還,並且表示:“須得凉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到此真正怒了,馬上翻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除奪取了荊南三郡外,魯肅率領的大軍也在跟關羽對峙。
如果孫權以舉國之兵攻打關羽的話,關羽是扛不住的。
關羽手上的兵力太少,這也是呂蒙攻打荊南三郡,他無能為力的原因,關羽只能護住南郡。
囙此,劉備趕緊帶兵出川,率五萬大軍下警察,給關羽撐腰。
雙方劍拔弩張之時,曹操卻幫他們消除了火氣,他在當年秋天拿下了漢中。
雖然曹操後來在張魯也投降後,沒有繼續向川中進攻,可劉備當時不敢賭啊,並且,漢中也是他必須要佔領的要地。
如果這邊跟孫權打起來,曹操估計會笑死。
所以,劉備馬上跟孫權談判,不打了,把荊南的長沙、桂陽兩個郡劃分給孫權,換得關羽繼續佔據南郡。
對於孫權來說,荊南四郡加起來都比不上南郡,何况僅僅兩個郡?
但孫權希望劉備回去後能跟曹操死磕,他也能趁機去攻打合肥。
這樣一算,暫時不收回南郡,或許收益更大,囙此,雙方順利達成協議。
這就是著名的“湘水劃界”,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顯然是虧了。
劉備用了近兩年時間,幹掉了夏侯淵,並打贏了曹操,順利的拿下了漢中,可孫權去打合肥卻打了個寂寞,在“逍遙津之戰”中,被張遼打得丟盔卸甲。
七:所謂孫、劉聯盟
孫權偷襲荊州是不是背棄孫、劉聯盟?
在我看來,早在建安二十年,劉備拒絕歸還南郡時,所謂的聯盟就破裂了。
“湘水劃界”之時,其實已經不算是孫、劉聯盟了,是兩個勢力集團間臨時的戰畧妥協。
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勢力集團中,孫權集團在外交上是最靈活的。
因為劉備打著“復興漢室”的旂號,他不可能跟“漢賊”曹操妥協,雙方更不可能攜手合作,同理,曹操也不會接受劉備的合作。
只有孫權沒有那麼多包袱背在身上,他可以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的獲取自己想要的利益,這是孫權一方獨有的優勢。
囙此,所謂孫、劉聯盟,對劉備集團的好處更大,甚至於是一廂情願,對孫權卻是一種限制。
如“湘水劃界”的表述,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寫的是劉備“連和”,而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卻寫的是劉備“求和”。
從這兩次不同詞彙的表述中,就能看出孫權集團對孫、劉聯盟的不在意,及劉備集團對孫、劉聯盟的期望。
孫權可以聯盟劉備、曹操中的任何一方,但曹操、劉備卻不會互相聯盟。劉備會擔心孫、劉聯盟破裂,孫權卻能隨時結束所謂聯盟。
所以,當關羽北伐,曹操接受司馬懿等的建議,派使者要求跟孫權結盟時,孫權可以毫不猶豫的答應。
何况,根據歷史記載,在偷襲荊州之前,孫權足足準備了二年之久。
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時,孫權和呂蒙製定了一定要拿下南郡的戰略決策後,就已經開始跟曹操勾勾搭搭了。
趁著關羽北伐才出兵,只不過是尋找到了最有利的時機罷了,能用損失最小的手段獲勝,誰還去硬拼?
八:總結
綜上所述,劉備借荊州(南郡),再到孫權趁著關羽北伐之時,偷襲於後,整個過程中,劉備一方是稍微不占理的。
南郡是孫權一方在赤壁之戰後,唯一獲得的戰爭紅利,借給了劉備做起家的資本,但劉備在成功後卻拒絕歸還借款。
如果沒有孫權借南郡給劉備,劉備會被困在荊南四郡叫天不靈、叫地不應,更別說後來的建國稱帝了。
劉備當然可以強搶南郡,但是以赤壁之戰後,奪取益州之前,劉備的實力來看,他一定能打得贏孫權嗎?
孫權借南郡,當然也有無奈的原因,曹操給予的壓力,周瑜之死帶來的戰畧調整等等。
但借就是借,有借就要有還,雖然三方爭霸之際,不會講什麼道義,可開戰的名分及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孫權手上,他有理由開戰,不論用什麼管道。
至於孫權麾下的軍隊,輕易的偷襲荊州成功,其實一半的原因還是要在關羽自己身上。
關羽出兵北伐前,能不防備孫權?可誰能想到,劉備的大舅子、鎮守江陵的糜芳會不戰而降?鎮守警察的傅士仁同樣不戰而降。
而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孫權的原因,又有一大半是因為關羽的跋扈。
以孫權麾下軍隊的攻堅能力,如果糜芳和傅士仁不投降,關羽最多前線潰敗,但南郡還是能守住個一年半載的,也就能等到川中的救援了。
所以,即使很多人看不上孫權玩的是偷襲,可這個偷襲能成功的助力,有那麼一半還是因為關羽。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