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在追求著金錢和利益,大家常常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費盡心思。“苦心專研著“該如何讓”利益的天平“倒向自己的那一邊。可是,在80年代的雲南地區,人們卻可以通過一樣不“不值錢”的東西換取一臺汽車。
殘忍的侵略者
中華文化綿延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各種苦難,給中華人民留下來不可磨滅的傷痕。每每提到戰爭,中華兒女就會皺起眉頭,每一次的回憶都會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連吸入的空氣宛若萬枚鋼針。日本帶著自己的野心,“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去對付這些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硝烟四起。
面對這種情況,中華兒女開始奮起反抗,保衛家園。一場“全民皆兵”的戰鬥已經打響,沒有人可以選擇退出,隨著中華兒女的不斷反抗,日軍開始從日本調來更多的阿兵哥加入這場戰鬥。
當時的雲南地區可被日軍所侵襲,為了保衛家園,雲南地區的百姓開始團結一致,奮勇殺敵。“人的骨頭比刀和槍還硬“,這些百姓們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來抵禦日軍的侵襲。在外敵面前,中華兒女表現出了巨大的團結力,他們每一個人都將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經過無數中華兒女的捨身救國,終於,我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他們的野心已經化為了“一顆顆泡沫”,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國家去”。更無暇顧及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阿兵哥了。
精明的打算
後來,我們和日本的關係有所緩和。人們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一個人無論死在哪裡,他的屍體或骨灰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相似的,日本人在這方面也十分講究,他們的公民開始提議讓祖國把抗戰中犧牲的日本兵的屍體“接回”日本。
可是,作為侵略者的他們怎麼能夠乞求中國答應這一要求呢!是日本政府一步步將日本阿兵哥和中國百姓推向深淵,是他們的野心毀了這些日本兵。這件事就這樣擱置了幾十年,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答應了日本政府的這一要求。
日本政府便派人來到了中國的雲南地區,雲南歷來多山,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和日夜交替,中國的雲南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日本人來到中國後,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尋當年犧牲的日本軍人。
他們不熟悉這裡的地形,也不瞭解當年戰爭具體發生在哪個地方,“尋找”日本軍人屍體“的工作緩慢地進行著,他們如”大海撈針一般“在雲南地區隨意的搜尋著。有一天,這些人中的一個人開始提議:“讓雲南地區的百姓參與搜尋工作,如果能找到一具日本軍人的屍體,他們便給這些百姓一臺汽車。”
他的這一建議一出,便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這些日本人的眼中,“中華人民都是見利忘義的”。他們認為這個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搜尋速度。畢竟現存的老人經歷過抗戰,這些老人肯定知道日本軍人的屍體在哪裡。囙此,這些日本人就開始向雲南地區的老百姓發放這一消息。
不為利益所動的中國人
在當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准還沒有那麼高,人民的生活也大多不是很富裕。囙此,“一臺汽車”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按理說,前來交換的人應該絡繹不絕,可是,讓這些日本人大吃一驚的是想,竟然沒有人願意過來交換。
這些不明所以的日本人以為是老百姓不知道這個事情,便挨家挨戶的告知。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些雲南地區的老百姓竟然完全不為“汽車所動”。他們都不願意告訴那些日本軍人的遺體在何處。
同時,當地的老百姓還認為:“日本政府的這個做法侮辱了他們”。這些日本人在用汽車踐踏當地百姓的人格和底線。囙此,他們不願意“交換”,經歷過抗戰的人們都知道那場戰爭給中華人民帶來的傷害。
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們也從來老一輩的口中瞭解了那場戰爭的“真實面貌”。“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萍雨打沉“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日本政府,囙此,即使過了幾十年,有些中國百姓還是不能原諒日本人。
面對一輛汽車的“誘惑”,雲南地區的百姓都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不為“汽車而折腰”。中華兒女都是血氣方剛,堂堂正正的人,我們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囙此,雲南百姓拒絕幫助日本政府尋找日軍屍體。
進入新時代,各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不可逆轉。囙此我們國家開始和日本友好相處,展現大國的風範,但是,我們“寬以待人”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忘卻了歷史”相反的,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始終銘記著那段歷史,我們始終堅持著“與人為善”的交友原則,但是,保證這個交友原則的前提是“對方也要足够尊重我們”。
文/竹昂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