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武昌曾經叫鄂州,現在的鄂州曾經叫武昌。現在的武昌以前叫江夏,現在的江夏以前叫武昌。
■如果你想瞭解武昌的過去,你要查閱的資料是《江夏縣志》。如果你要瞭解鄂州的過去,你要查閱的是《武昌縣志》。
翻開2000多年的鄂東南行政區劃史,會發現,這哥仨好像一直在玩換名遊戲,一不注意,他們就來個地名乾坤大挪移。
鄂州、武昌、江夏的前世今生
湖北為什麼簡稱為鄂,而不是荊,或者楚呢?“維女荊楚,居國南鄉”,“荊襄之地,固若金湯”,明明湖北的代稱是荊楚、荊襄,簡稱卻是一個“鄂”字?這個答案,可從對鄂州刨根問底開始。
鄂字,西周金文的寫法,左邊是代表城池的“邑”,右邊是表示鱷魚的“噩”,古代長江流域多“噩”魚(鱷的本字)。鄂字,是水邊,在混著魚腥味的地方討生活,三千多年前的先民選擇的居所。
1
先秦與秦漢:先有鄂、再有江夏、後有武昌
今鄂州唐堯時為樊國,以國為地名。夏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三皇五帝與夏,傳說成分較多,歷史多難考。
西周鄂國
依據《史記》等文獻的記載,鄂國早在殷商時期就存在,老家在今天的山西一帶。後來,武王伐紂,殷商故臣鄂國就開始搬家流浪,一路向南來到了今天的鄂州一帶。鄂國是周人監管的重要對象,扛起中國古代音樂史大旗的曾國就是西周王朝安置在小鄂同學身邊的監察主任。
之後,小鄂國因為家裡有礦,被大魔王楚國盯上,被盤了。熊熊的楚王渠封其子紅為鄂王。傳說楚國在鄂曾鳩占鵲巢一段時間,而後遷都於郢(今荊州紀南城)。
秦淮漢以南諸郡
西漢荊州刺史部
屈原跳江後不久,秦國“殺神”白起破了楚國都郢,原地設立了南郡,鄂縣屬之。到漢武帝時期,江夏郡從南郡的懷抱裏誕生,當時的江夏郡,下轄鄂縣、蘄春、竟陵、安陸、沙羨(今江夏區和嘉魚縣)等14個縣,包含了今天的武漢和鄂州。江夏一出生就當了近400年鄂東南老大,直到東漢末年分三國。
2
三國魏晋南北朝:武昌,和它的風華時代
一部三國史,半部在湖北。據統計,三國紛爭有八十多回都發生在湖北的地盤上。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荊州爭奪戰、樊城、華容道……三國裏的地名,18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能與湖北省地圖對上號。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這三國時期的夏口便是今日的武昌,而武昌便是今日的鄂州。
三國荊州(吳)
三國荊州(魏)
西元221年4月,為了牢牢控制長江中游的統治權,確保江東平安,孫權將其統治中心從湖北的警察遷至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將鄂縣改名為武昌縣,這便是武昌這個地名的由來。七年後,孫權正式稱帝,號吳大帝,武昌(今鄂州)遂成為吳國的第一個國都。
孫權在武昌(今鄂州)期間,將建業(南京)一千多富戶遷入武昌,達數萬人之多。這樣一來,不僅新增了武昌人口,而且輸入了吳越生產科技和文化,使武昌很快有了一個飛躍性的發展,迅速成為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此躋身長江流域的重鎮。
再說今天的武昌,三國時期的夏口,長江中游的軍事戰略要地。康熙《武昌府志》載:“夏口城,在城西黃鵠山,孫權所築,其城依山負險,周二三裏。”其城背靠蛇山而面長江,與漢水遙望,赫赫有名的黃鶴樓為其軍事瞭望台。吳國擅長水戰,在夏口與武昌(今鄂州)之間有樊川、梁子湖等水系相通,拱衛國都。
一句話,三國時期,孫權爸爸給首都取名武昌,賜了名。武昌(今鄂州)誕生,夏口(今武昌)是保護首都的軍事基地,它們都屬於吳國的江夏郡。而長江以北,還存在一個2號江夏郡,那是魏國搶的吳國江夏郡的地盤。
晋武帝司馬炎平吳後,因南北兩江夏郡重名,就把吳屬江夏郡改為武昌郡,郡治在武昌(今鄂州),包含了夏口等地,這是武昌代替江夏之名,成為區域性行政區之始。
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裏談湖廣時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對於偏安東南的東晉和南朝政權,武昌(今鄂州)是南京朝廷倚靠的軍事重鎮。王敦(王羲之親戚)、陶侃(陶淵明太爺爺)、庾亮等權臣都先後坐鎮於此。
此時的江夏由沙羨縣改為僑置汝南縣。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古稱。什麼是僑置,就是人到哪就把地名帶到哪。五胡亂華後,老百姓不堪其苦,大量舉族南遷。到了南方,又懷念故土,就把新家命名為故地。打開地圖,常常看到兩個相隔十萬八千裏的地方,叫著同一個名字,那很可能就是僑置。
3
隋唐:鄂州和武昌的換名遊戲
唐江南西道
看上面這個圖,會發現今天的武昌叫鄂州,今天的鄂州叫武昌⊙﹏⊙
自楊廣從枯井裏把隔江猶聽後庭花的陳叔寶捉出來後,隋朝總算是結束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南北混戰,天下重新大一統。
開創新紀元的大帝,往往都愛搞事情,來點大動作,好在隋朝的一系列“騷”操作對江漢地區的波及不大,只是搞出了個鄂州與武昌共存,這倆地方,正好和今天相反。
天下太平,一般來說行政區劃就會穩定,沒事更少折騰。安史之亂後,唐朝就沒啥太平日子,國都長安被攻破六次,皇帝逃跑了九次,風雨飄搖,一直晃到了苦哈哈的唐昭宗李曄時代,成為中國“最堅強”的封建王朝。
這一時期,鄂州地區設立藩鎮,稱武昌軍節度使,治鄂州(今武昌)。武昌這一地名首次在今武漢市武昌使用,其時今鄂州仍叫武昌縣,民間開始有上下兩武昌的叫法。
武漢博物館唐朝文物
唐朝詩人劉長卿,就是寫“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那個,寫了首《孫權故城下懷古,兼送友人歸建業》:
雄圖爭割據,神器終不守。
上下武昌城,長江竟何有。
插播一下,隋朝還去了僑置的汝南之名,第一次設定了江夏縣,大致包含了現在的武昌、洪山、青山、江夏等地區。江夏自此由郡名成為縣名,差不多一直維持到它橫刀奪“武昌”之前。
4
宋:鄂州之戰與南宋滅亡
此鄂州非彼鄂州,仍是隋唐的鄂州(今武昌)。
鄂州之戰,共有兩次。一次是1258年一1259年,由蒙古可汗蒙哥發動的。這位大哥是郭靖好兄弟拖雷的長子,在古天樂版《神雕俠侶》裏,最後一集攻襄陽城,被神雕大俠一個石頭飛出去打死了。當然,歷史不是武俠,他當然不是楊過打死的。不過,這位可汗確實是行走在滅宋的路上暴斃的,1259年死在了重慶合川區釣魚山。
忽必烈,拖雷的四兒子,蒙哥親弟弟,率領蒙古東路軍打鄂州(今武昌)打得正起勁,得知大哥死了,就回家去爭奪大位了。於是,第一次鄂州之戰,南宋軍統帥賈似道取勝。作為打贏了蒙古鐵騎的英雄人物,賈似道一時風頭無限。
十五年後,此時的忽必烈已經穩定了政局,完成了從開平(今錫林郭勒)到燕京(今北京)的遷都,開始全力攻宋。這便有了1274年的第二次鄂州之戰。
1273年,元軍佔領了襄陽和樊城後,滅亡南宋的氣焰愈加囂張,稍加修整便撲向了鄂州(今武昌)。1274年9月,元軍繞過南宋將領張世傑在郢州(今鐘祥)的猛烈封锁,攻鄂州,激戰三個月後,元軍於歲末寒冬在青山磯、陽邏等地突破鄂州(今武昌)地區江防,鄂州失守,臨安告急。四年後,南宋滅亡,崖山海戰,慘烈悲壯,令人唏噓。
這一時期,鄂州(今武昌)進一步崛起,是南宋上游軍事重鎮和經濟都會,成為長江流域三大都市之一。
南宋荊湖北路和荊湖南路
插播一下,當時的武昌(今鄂州)為鄂州(今武昌)下轄縣。1221年,南宋改武昌縣為武昌軍,因與鄂州(今武昌)的武昌軍同名,次年改名為壽昌軍。軍是宋朝特有的一種行政區命名,位次在州之下。西元1234年,又廢壽昌軍,叫武昌縣。西元1237年,又改武昌縣為壽昌軍……這改來改去的,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不起眼的細節,往往都是最後一根稻草。
5
元明清:江夏改名武昌,破兩武昌並立千年之局
元朝創立了中國的行省制度,劃全國為13個行省。元代的湖廣行省是最大的,大致包括今日的湖北南部,湖南、廣西和貴州的大部以及廣東的部分地區和海南島,治所在鄂州路的鄂州(今武昌)。湖北的行政中心長期以來主要在荊州,到此時,正式轉移到鄂東南的武昌。
元湖廣行省
元1301年,改鄂州路為武昌路,府治在鄂州(今武昌)下轄7個縣,武昌縣和江夏縣屬之。因是省會武昌路所在地,也被稱為武昌,民間稱為上武昌,而孫吳時的都城武昌稱為下武昌。
明朝時,改武昌路為武昌府,為湖廣地區的首府,府治不再叫鄂州或者夏口,直接稱為武昌府,與江北的德安府府城漢陽府隔江對望。
武昌府老城門
武昌府轄江夏(今武昌、江夏)、武昌(今鄂州)、嘉魚、蒲圻(赤壁)等九縣。其中,江夏縣為附廓縣。附廓縣,就是古代沒有獨立縣城而將縣治附設在府城的縣,一般在各個省府的府城會出現附廓縣,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裏的雷佳音隸屬的萬年縣便是國都長安的附廓縣。所以,若是要找武昌地區的歷史資料,就得去翻那明清時期的一卷卷《江夏縣志》。
如此,明清兩代,基本不變。
直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江夏縣改名武昌縣。古武昌自此失去武昌之名,改名為壽昌縣,就是南宋時間歇性用過幾回的名字,次年又因與浙江壽昌縣同名(現為杭州市建德縣壽昌鎮),改名為鄂城縣。從此,近千年的上下兩武昌並存,基本告一段落。
而小編的鄂州、江夏、武昌地區的古代史料八卦,也基本告一段落。地區邊界,就像是中年人的體重,雖然總體穩定,但保不准哪天意外瘦身成功或繼續發胖。地區命名,就像是人的名字,大體穩定,但耐不住人都愛外號別稱。兜兜轉轉,一千多年,如今的鄂州市又要回歸,和武昌、江夏一家親了。
時間拉得越長,偶然性歷史事件就越多,難以一一查閱囊進。關於鄂州、武昌、江夏之間的地名往事,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查缺補漏,也歡迎讀者朋友在留言區交流這一帶有趣的歷史事件和問題
參考文獻:
《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武昌縣志》(清·光緒)鐘銅山修/成文出版社/1972
《重讀》楚昕/《鄂州日報》/2021.2.10
《江夏區志》江夏區方志編撰委員會/2007/武漢出版社
《江夏曆史文化源流綜述》祁金剛王景景/《武漢文史資料》/2018年12期
《從文獻及考古資料看殷周鄂國的曆史變遷》河南大學白晨辰碩士論文
-END-
你的每個贊和在看,我都喜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