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安徽的五個冷知識,又冷又有趣,全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安徽 117℃ 0
摘要:安徽在我的認知裏一直是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地方,沒有之一。可以說安徽雖處南北中間,卻並沒有兼具南北的缺點,反而是屬於一種中和性的生活環境。安徽的好不僅表現在居住環境上,其歷史底蘊深厚,文化上也十分有趣,就比如從以下涉及安徽歷史文化以及習俗的五個冷知識中,便可窺一斑。

文┃拾荒雜談

(本文由拾荒雜談原創,歡迎署名轉載)

安徽在我的認知裏一直是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地方,沒有之一。

她身處中間,似南又像北。卻沒有北方的乾燥以及季節性的沙塵暴;也沒有南方連綿陰雨的潮濕和不可言喻的蚊蟲蟑螂。

可以說安徽雖處南北中間,卻並沒有兼具南北的缺點,反而是屬於一種中和性的生活環境。

空氣不幹不燥,降水不多不少,環境不極冷也不極熱,海拔不高也不低,境內名山大川無數,英靈偉傑輩出。

真可謂此間蓬萊處,居之不思歸!

安徽的好不僅表現在居住環境上,其歷史底蘊深厚,文化上也十分有趣,就比如從以下涉及安徽歷史文化以及習俗的五個冷知識中,便可窺一斑。

冷知識一:文房四寶名天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事情之前,手裡的工具必須趁手。下地幹活,鍬纏斧钁帶齊,每樣細細打磨。臨上戰場,刀槍劍戟,順手熟練;至於文人騷客,著書臨摹,更是得筆墨紙硯,樣樣齊全。

在傳統文化中,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在歷史文化上佔據的地位極高,皆說“士農工商”,供士人專用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凡品。

而放眼整個中國,能製作出頂級文房四寶的地方也只有安徽這一處。

自有“筆墨紙硯”成為文房四寶之名開始,世人皆推崇安徽所產之物,以至於多數文人的畢生夢想就是凑够安徽所產的文房四寶。於南唐時是:宣筆(宣城)、徽墨(黃山)、澄心堂紙(歙縣)以及徽硯。

至宋代以後,文房四寶之物多有變化,但整體還是以安徽為主:有宣筆、徽墨、宣紙、歙硯,不過後來又加入了湖州筆以取代宣筆。

雖說現代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電腦打字或者是鋼筆、簽字筆寫字,已經摒弃了這些,但在一些仍喜歡練習書法人的眼中,安徽所產的文房四寶依舊是人間極品,可遇而不可求。

冷知識二:誰的兵多誰倒楣

安徽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最起碼,在古代軍事史中是這樣。

神奇在哪兒?

神奇在這裡經常被當成是兩個政權之間的定鼎之戰的決戰場。

最早的一場決戰是劉邦的漢軍與項羽的楚軍之間展開的垓下決戰,最終項羽兵敗垓下,於烏江自刎,劉邦順勢建立大漢王朝。而這其中的“垓下”就在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烏江”亦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

第二場定鼎之戰是袁術的仲氏軍與袁紹、曹操為首的聯盟軍之間展開的,如果袁術勝利將徹底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進而一掃六合(儘管不可能)。仲氏軍和聯盟軍真正的戰爭沒打幾場便從內部分崩離析,而袁術也逃至壽春城八十裡外之地嘔血而死。古之壽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附近。

第三場定鼎之戰是苻堅的前秦軍與東晉的北府軍之間展開的淝水之戰,戰爭結果是擁有百萬大軍的前秦軍被一舉擊潰,從而讓統一北方的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如果當時前秦軍隊取得勝利,則可以一統南北,建立大一統政權。這其中的“淝水”也是距離上面的壽春不遠,即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附近。

從上面三場定鼎之戰不難看出其中有些許帶有黑色幽默的規律:兵多地廣的一方凡是在安徽境內展開決戰一定會吃大虧。

對了,好像近代也可以算一個淮海戰役,革命军以六十萬擊敗蔣軍的八十萬。

冷知識三:安徽特有的地名“郢”

很多省市在基層區域建制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命名管道,比如之前提到的東北,便是多“溝子”、“頂子”和“泡子”。

而安徽也是差不多,其境內也有許多具有獨特命名管道的區域建制,這個獨特的命名便是“郢”。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全國範圍內帶有“郢”的行政區域建制一共有1200個左右,光是安徽就佔據了1100多個,其中很多都在村鎮上面得以體現,比如王家郢、張家郢、費郢村、大郢村、孫老郢村等等。

為何安徽境內會有這麼多帶“郢”的地方?

其實主要還是受楚文化的影響。

“郢”字在字典中的多種解釋都是和楚國有關,做地名時,皆是楚之地,如楚國都城都是以“郢”為名,這個字在楚國文化中就等同於“京”。在做代指的時候,統統都是指楚國,如郢人即代指楚國人。

而在戰國時期,楚國幾乎統治安徽全境,直至現在,安徽對外的介紹也是“吳頭楚尾”,故為何安徽境內這麼多帶“郢”之地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因為此地早先的文化都和楚文化有關,亦或者創始開端在楚國時期。

冷知識四:合肥四大家族出了三個總理

宗族伴隨著中華文明發展數千年,早已經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糅合,成為如今國人骨子裡不可缺失的一種文化。

而安徽尤重宗族。

宗族存在的好處是以血緣關係為樞紐,可以共患難同富貴,在歷經波動的年代,宗族之間的相互照顧能最大力度降低灾害的影響。而當家族一支驟然富貴之後也可以通過反哺的管道提攜同族中人,進而形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

這種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合肥四大家族——龔、段、李以及張。

這四個家族在近代的時候尤為活躍,曾出過很多影響了近代發展的歷史人物,被人稱為“半部近代史,廬州四家人”。

如若對這幾個家族不太瞭解的話,看看下麵列出來的四大家族傑出精英們,你就明白為什麼會這麼評估了。

龔家:龔家自明朝初年就搬來合肥,至龔鎮洲一代時家族興旺,人才輩出,成為合肥四大家族之首。

代表人物有舊民國高級軍官、著名抗日將領龔鎮洲;

舊民國安徽省長、財政總長、國務總理——龔心湛;

外交女巾幗,龔鎮洲之女——龔澎;

新中國傑出外交家、龔澎之夫——喬冠華;

新中國傑出外交大使、同時也是新中國首任女性大使、龔鎮洲之女——龔普生;

段家:段家因段祺瑞而再次大盛,代表人物便是舊民國總理、臨時執政,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李家:李家以晚清名臣李鴻章而大盛,代表人物是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李鴻章;

舊民國國務總理、李鴻章之侄——李經羲;

近代著名作家、才女,李鴻章曾外孫女——張愛玲;

張家:張家以張樹聲為盛,代表人物即清末淮軍將領——張樹聲;

民國初期教育家、張樹聲之孫——張武齡;

合肥四姐妹、張武齡之女——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張元和;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中文拼音之父,張允和之夫——周有光;

中國著名作家、張兆和之夫——沈從文;

著名漢學家,張充和之夫——傅漢思。

其中龔、段、李三家出了三個舊民國總理,而剩下的張家雖在仕途上沒什麼建樹,但在文學以及戲曲上的成就是其他三家遠遠未及的。

冷知識五:爺爺被稱作“爹”?

在安徽北部多地、中部部分地區的方言中,有會把爺爺叫做“爹”的現象,不過一般不是直接叫爹,而是叫“老爹”。管爸爸有時叫做“大”。

這一方言特色和筆者所在的蘇北很像。我小時候就管自己的爺爺叫“老爹”,而我父親則是管我爺爺叫“大”。

據相關民俗學家研究稱:這種叫法常見於北方多處,在南方,尤其是長江中游地區比較常見。

北方的此種叫法可能是來自於古漢民族或者魏晋南北朝時期的胡人。南方使用這種稱呼則可能是出自於先楚文化語言。

不過不管對父親和爺爺的叫法有多少種,對於母親的稱呼一般都是固定不變的,除了媽和娘之外,很少再有成規模且普遍的別稱了。

以上就是有關安徽的五個冷知識,如有安徽的讀者或者熟悉安徽的讀者也可以在下方進行補充和斧正,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座處南北咽喉、臨長江之上的有趣省份。

另:下一期寫哪座省市的冷知識,評論區點贊最多的那位說的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