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固若金湯”,形容防禦十分堅固、難以攻破。其出自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的著作《漢書·蒯通傳》,書中班固這樣形容值守嚴密的城牆:“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其實在抗日戰爭中,我國也有這樣一個固若金湯的地區,它經歷了20多次來自日軍的進攻,承受了僅次於重慶的轟炸次數,卻在軍民一心頑強抵抗之下守住了防線,它就是陝西。
01
若說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受到日軍進攻最猛烈的都市,許多人可能都會下意識地提到南京、武漢等地。但其實有一處地方,從1938年到1945年間,承受了日軍的逾20次試探性進攻,甚至是被日軍鎖定為轟炸目標,曾經持續轟炸過一整年,然而它卻憑依險峻的地勢條件,
以及軍隊和百姓的協同合作,始終沒有完全淪陷。這片“硬氣”的地區,就是陝西。
▲抗日戰爭中日勢力爭奪圖
也許是因為陝西的“固若金湯”,很多人都以為日軍沒有向陝西發起過進攻。再加上當時的陝西並非產糧大省,在利用價值上不及其他中心都市來得大,不足以讓日本特意調轉矛頭針對陝西,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日軍並不想佔領陝西。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作為八路軍覈心據地延安的所在地,陝西當然是日軍最想瓦解的地區。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
攻入陝西,不僅可以解决在抗日戰場上最讓日軍頭疼的八路軍,還能把陝西當地的大批軍校,例如廣為人知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黃埔軍校分校等搗毀,斷掉抗日戰場上的軍事人才輸送,讓日軍更能長驅直入侵略中國。顯而易見,日軍是十分想攻佔陝西的,然而在戰鬥的過程中,
日軍也僅僅短暫地攻陷過陝北府穀一帶,在數個小時後這個地區就被我軍恢復了。
02
所以,如果有人問: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何日軍不選擇攻打陝西?那麼專家一定會回答:是日軍沒那個本事!要探討日軍如何“沒那個本事”,還要從日本的先天制約因素說起。狹小的國土讓日本長期困於人口和物質資源的匱乏,
在自身資源很難供給展示需求的情况下,日本採用了“以戰養戰”的戰術。
▲侵華戰爭中的日軍
舉個例子,日本在抗日戰爭前夕攻下朝鮮後,並沒有立即展開對中國的入侵,而是借朝鮮的底盤休整和斂取資源,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後,才於1932年大舉進攻中國東北,致使東北全境淪陷。據守東北的日本也沒有立即擴大侵略範圍,而是打造了一個偽滿洲國,在長達5年的時間內借此彌補軍力。
並於1937年準備就緒後全面發動侵華戰爭。
▲中國抗日武裝反擊日軍
雖然日軍準備充分,但由於前期為補充軍力的需求,其將戰鬥目標鎖定在了集中於中國東部和南部地區的相對發達都市,導致在這些區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隨著侵略範圍的擴大,幅員遼闊的中國領土遠非日軍的軍力可以掌控的,而且越來越壯大的中國抗日武裝也時時打擊著日軍,
日軍想守住東南部沿海城市已是十分勉强,更別說再深入中國腹地攻打陝西。
03
除了日軍本身的先天不足外,陝西與生俱來的優勢也讓陝西成為了易守難攻之地。陝西東臨山西,若要攻打陝西,勢必要從山西經過。而在當時的山西境內,有兩支軍隊讓日軍十分惱火,那就是八路軍以及閻錫山的晉綏軍。為了保衛家國領土,
兩支軍隊摒弃前嫌通力合作,晉綏軍負責正面打擊日軍,八路軍則包抄斷後釜底抽薪。雖說日軍早就佔領了山西部分地區,但卻無法更進一步。
▲百團大戰
當地百姓也積極提供兵源達十萬餘人,擾得日軍節節敗退,譬如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山西。在山西的防守作用之外,陝西本身的地形條件也是日軍難以攻克的。在平原上依靠高機械化程度軍備迅速推進戰事的日軍,到了山嶺地帶可就無計可施了。
越往西行進,山路越加陡峭,道路也越加狹窄,日軍的軍備難以發揮力量,與我軍的軍備差距逐漸縮小。
▲我國地形示意圖
而我軍卻有熟悉我國地形的優勢,依託多變的地形和多變的戰術,讓日軍在這一戰場上絕撈不到便宜。進一步削弱日軍勢力的,還有陝西的老百姓們,他們積極繳納賦糧支持軍隊作戰,根據相關資料,在抗戰期間,百姓提供了460萬石糧食,這也為軍隊鼓舞了士氣,
讓保家衛國的兵士們更加感到肩上的榮光與使命,誓要將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土地。
結語
陝西在抗戰期間能長期地堅守,不僅得益於日軍天然的資源短缺劣勢,更多的是當地不同勢力的軍隊、百姓能為了保衛家園擰成一股繩,共抗外敵。《國語·周語下》中說:“眾志成城”,正是這種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精神,才是陝西“固若金湯”的真正原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