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行省制度:現代省制開端
關鍵字:李璮叛亂、元成宗罷免江南三省樞密院
前因
李璮叛亂:為平定李璮叛亂,忽必烈在山東設立行省。
▲李璮(?~1262年)
後果
元成宗罷免江南三省樞密院:元成宗罷免江南三省樞密院,將其權力劃歸到行省。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過程始末
一、李璮叛亂
西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宰相趙璧去山東行使中書省權力,元代的行省制度開始建立。
中書省是元朝的國家最高政務部門,地點設定在燕京(今北京)。宰相趙璧跑到山東處理政務,也就將中書省的權力臨時帶到了地方,而臨時行使中書省職責的機构,則被叫做“行省”。
▲元大都
讓趙璧必須親臨現場的事情,是李璮叛亂。李璮是搖擺在蒙古和南宋之間的地方軍閥,他的割據地點在山東,迫於形勢投降蒙古後,他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又尋找機會重投南宋。
叛亂的消息傳來,忽必烈覺得問題很嚴重。蒙古剛剛入主中原不久,山東又距京城不遠,如果任由李璮叛亂發展,北方漢人的反抗力量可能會被重新喚起,蒙古的統治也將面臨難題。
李璮叛亂必須被重視,忽必烈把趙璧調到前線處理政務。忽必烈的思路很清晰,處理朝政的中書省不能說搬就搬,但人是活的,讓趙璧去山東,也就等於中書省和臨時的朝廷去了山東。
▲李璮劇照
二、推行行省制度
趙璧在山東處理政事的行省效率很高,不但迅速平定了叛亂,而且沒有留下後患。如果說趙璧的山東之行只是行省的偶然開端,那隨後江淮行省的設定,則證明了行省制度存在的必然。
入主燕京後,忽必烈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統一全國。可燕京距離前線太遠,在燕京指揮前線軍事,必然會貽誤戰機,忽必烈想到了平定李璮叛亂時用過的辦法,把朝廷搬到前線去。
忽必烈搬去前線的朝廷有兩處:一處是由宰相伯顏指揮的荊湖行省;另一處則是由宰相合答指揮的淮西行省,兩處行省在直接指揮前線戰鬥,只用了五年的時間,就把南宋給滅了。
▲伯顏(大蒙古國至元朝初年名臣)
忽必烈最初施行的行省制度,沒有特別多的深思熟慮,把宰相級的官員派駐到軍政最繁忙的地方,是因為朝廷能够快速處理當地緊急軍務。如果說有什麼制度借鑒,那就是學的金朝。
金朝也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由於常年處於戰爭中,也曾經將中央最覈心部門尚書省的官員派往地方,去臨時行使尚書省的權力。元朝借鑒金朝,只不過派出的是中書省的官員。
行省制度出的推行,適應了元朝初年統一戰爭的需要。不過沒過多久,忽必烈發現了問題。
▲忽必烈畫像
三、忙兀臺表現讓忽必烈很頭疼
隨著統一戰爭的逐漸完成,行省遍佈全國各地,朝中的官員紛紛指出行省制度的弊端。
有一次上朝,有官員站出來對忽必烈說,行省官員的級別太高了,各地行省長官的身份都是中書省宰相。如今行省制度遍佈天下,國家怎麼能有這麼多的宰相?忽必烈覺得言之有理。
隨後,忽必烈下達詔書,各地的行省長官被免去宰相頭銜,不再是中央最高級別的官員,一下子成了地方官。但遠在擔任江淮行省長官的忙兀臺接到朝廷詔命,覺得事情沒什麼變化。
忙兀臺是元朝的開國功臣,在蒙古滅宋的戰爭中立下功勳。忙兀臺雖然是武將,但處理政事很有一套,南宋被蒙古滅掉後,他被朝廷留在江淮地區處理政務,擔任江淮行省的長官。
不過,由於忙兀臺官爵極高,又在江淮駐紮多年,很多事情都不遵守朝廷規矩,自己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忽必烈每次聽說後,總是不停的告誡他,忙兀臺總是表面聽聽,隨後就忘了。
忙兀臺的表現讓忽必烈很頭疼,忙兀臺不僅是開國功臣,他的家族也和皇室關係親近,算是元朝的世代功臣。現在勸他他又不聽,這可怎麼辦呢?忽必烈只能去詢問朝中官員的意見。
▲元代行省情况
四、行省制度正式確立
朝中官員給忽必烈建議說,忙兀臺為所欲為,是他在江淮駐紮的時間太長了,手下的官員都聽他的,如果朝廷把他調到別處,再派品級相當的官員共同處理政務,他就沒法鬧事兒了。
忽必烈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下詔把忙兀臺從江淮行省調到江西行省,被調到江西的忙兀臺離開了江淮,果然沒有再鬧事,反倒在江西工作的不錯,當地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樂業。
忙兀臺被調任江西之際,很多行省長官也被調任到他處。這種行省長官改派他省的辦法,消除了行省長官長期盤踞地方帶來的負面作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從中書省在地方上的臨時派駐機构,到隨著統一戰爭被推行到全國各地,行省逐漸成了地方上的常設機构。到了元成宗初年,行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終於得到了正式確立。
▲行省制度
結論
行省制加速了元朝統一行程,有利於維護政治穩定,也影響到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
【參考資料】《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元史·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