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蔣介石秘訪延安,住窑洞坐矮凳,感慨萬千

陕西 113℃ 0
摘要:作為“革命聖地”的延安,見證著我黨一步一步地發展與崛起,於歷史之中留下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篇章。亦因延安之於我黨的特殊地位,蔣介石對於這座革命聖地心有疑惑,他曾數度揣測為我黨培養出革命力量的延安,究竟是個怎樣神奇的地方?為此1947年蔣介石秘訪延安,住窑洞坐矮凳,感慨萬千!1947年8月,蔣介石一行人乘飛機抵達延安,其間同行者包括宋美齡、蔣經國等人。

作為“革命聖地”的延安,見證著我黨一步一步地發展與崛起,於歷史之中留下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篇章。

然而正因延安於我黨之特殊地位,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曾遣派重兵壓境,致使我黨在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之下,戰略性地退出延安,由此開啟了國民政府對延安的短期掌控。

亦因延安之於我黨的特殊地位,蔣介石對於這座革命聖地心有疑惑,他曾數度揣測為我黨培養出革命力量的延安,究竟是個怎樣神奇的地方?為此1947年蔣介石秘訪延安,住窑洞坐矮凳,感慨萬千!

一、蔣介石所見所聞——抗日軍政大學

1947年8月,蔣介石一行人乘飛機抵達延安,其間同行者包括宋美齡、蔣經國等人。除此之外,亦有幾比特經過“精挑細選”的記者。

行走於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舊址,蔣介石一路沉默。直到此時他才知曉,原來他眼中屬於共產黨“黃埔軍校”的抗大竟是這般模樣?

簡陋的窑洞成為了“教室”、木炭灰塗黑之後的牆壁成了“黑板”、矮小粗糙的小木凳成了“標配聽課椅”、露天的空地便是用以演講、舉行活動的“禮堂”……一切的一切深深刺激著蔣介石的內心。

他伸手拂過“黑板”,手上留下了一抹黑色的痕迹,複又隨手拉過一隻小木凳,試探性地坐了上去。殊不知坐慣奢華椅子的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以至於陪同人員慌忙上去攙扶。

站起身後的蔣介石依舊一語不發,而內心的複雜卻隨之再次深化。他坐不慣這種凳子,而偏偏共產黨人坐得慣。為何共產黨走到哪裡都能坐得“穩如泰山”?一張小小的凳子便令一切昭然若示。

懷揣著一份沉重蔣介石離開了這裡,待到抗大軍事訓練場地之後,複又為之駐足。一片純天然的環境略微加以改造之後,便成為了抗大的軍事訓練場地,除卻寥寥幾件木制的簡單工具之外,並沒有任何可以被貫以“科學訓練”的教育設施。

一座陡峭的崖壁便是障礙訓練的搖籃,其間依舊遺留著共產黨人攀爬的痕迹。這樣極盡簡陋的訓練環境難以與黃埔軍校的十分之一相提並論,然而解放戰場上後者的戰果又豈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你們也都看見了,論設施黃埔軍校比這裡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但真論起打仗反倒差了不知多少倍?我想聽聽你們的高見?”一時之間蔣介石的陪同人員悉數沉默,一番對比之下他們亦為其中“懸殊的表面差距”以及“懸殊的實戰差距”而歎息。

然而實質上蔣介石這一程路所窺見的,也只是抗大艱苦條件的一部分罷了。不僅僅教學設施,抗大的學子們連最為基礎的筆墨都不具備,子彈捏在指尖成為鋼筆、鍋底灰、煤灰沖水當成墨水使用……

對於抗大艱苦到了極點的教學條件,毛主席曾說“你們是石器時代的人,但學的是最進步的科學。”

的確,相較於辦學條件,抗大所學習的軍事理念和指揮體系卻是非常先進,無論是後來紛紛成為元帥、將軍的教師團隊,又或抗大學子於戰場之中的實際表現,歷史驗證了抗大的那一份艱苦與卓越。

二、延安大生產運動

越過抗大舊址,蔣介石行走於田間地頭,此時他放目遠眺,只見一座座山丘上皆是開墾之後的良田,由此他又明白了一些東西。彼時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共軍被收編於國軍序列之中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等,由國民政府統一調撥軍費。

然而國共兩方面雖然表面上“情同手足”,但蔣介石從未有一日忘卻對共軍的壓制,時常借助日軍來磨損共軍實力,所謂的軍費也只是夢幻泡影。

不僅於此,為達目的的蔣介石更是刻意封鎖包圍陝甘寧邊區與各個抗日根據地,意圖截斷他們的退路以及取得經濟支持的方法,直面日軍的侵略。此一行徑堪稱與日軍之間的前後夾擊。

由此也就導致了共軍極度貧困下,整個軍隊供給幾乎斷絕,陷入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沒經費的困境當中。

由此可見蔣介石的陰謀詭計是非常毒辣的,然而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卻是,處於夾縫之中的共產黨,不僅沒有“自行滅亡”反而一步一步走向了强盛。而時至今日透過這漫山遍野的良田,他才得到了其中的答案。

一切的一切離不開昔年間的一場運動——延安大生產運動。彼時為了能够克服一切困難,於困苦之中生存下去,我黨作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應對方針,號召解放區全體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

“我們是確信我們能够解决經濟困難的,我們對於在這方面的一切問題的回答就是‘自己動手’四個字”。——毛主席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毛主席的號召與領導之下,這場能够切實解決我黨經濟困難的大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而透過此處便一定程度能够窺見我黨成功的一大淵源。

縱觀歷史長河,多少軍隊面對軍費不足的狀況之時,往往選擇剝奪人民的財產補充,甚至將燒殺搶掠的屠刀揮向人民。

然而作為人民的黨和軍隊,我黨卻帶領號召人民共同去創造經濟,以此來為戰士們提供支援彌補軍費不足,由此軍隊實屬人民之軍隊,而人民亦實屬軍隊之人民。

在這場活動展開的過程當中,湧現出一大批的“勞動先鋒”,與此同時毛主席以及其它一應領導人紛紛身先士卒,各自主動承擔起相應土地的農活,由此更大程度的促進軍民一心,令整個大生產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幹部們白天生產、夜裡上班,學生們揮钁揚鍬手上磨出一片片血泡……彼時的延安由上至下全部自發投入大生產運動當中,用實際行動在史册之中書寫出輝煌一頁,用他們的青春與生命留下了歲月的讚歌,共同鑄就了一個熱血激情的時代。

一切的一切落在蔣介石的眼中,引起他的思考。相較於國民政府內部的嚴重腐敗、揮金如土,與那場延安大生產運動之間產生對比,又是何其鮮明的反差?

三、共產黨人的艱苦樸素

不僅於此,蔣介石亦親自走訪了延安的一座座窑洞,試圖從中一窺昔年間共產黨人在此處的生活,其間他最關心的莫過於毛主席居住的那間窑洞。“這就是他在延安的居所?”走進毛主席居住的窑洞之後,蔣介石不由心生疑惑然而隨著陪同人員的肯定回答,他又再次沉默。

望著與其它窑洞一樣簡陋的陳設,以及唯一多出來的土炕上的木板,蔣介石實在難以想像,毛主席便是在這個地方,主導著解放戰爭的走向。

心存懷疑的蔣介石更是找來了一名延安人民問話,當瞭解到毛主席吃穿用度,皆與其它軍人一般打滿補丁之時,蔣介石徹底地沉默了。由此當胡宗南請示今晚是否下榻城裡官邸,已經準備好了晚宴之時。蔣介石卻突然决定,“今晚就住窑洞吧!”

由此,蔣介石在延安的窑洞之中住了一晚上,是夜卻徹夜難眠,白天的所見所聞令他難以安然入睡,一切的一切時刻敲打著他的心弦。

之所以蔣介石近乎不惜代價的奪取延安,自然是因延安作為“革命聖地”對於我黨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蔣介石希望通過攻佔延安,向全國上下傳達“國軍處於優勢”“共黨已命不久矣”等等資訊。

囙此蔣介石特別攜帶部分記者便是為了“擴大戰果”,盡可能地通過一些“細節”擴大國軍聲勢,同時抹黑我黨。所以他帶來的那些記者不被允許私自將內容對外發表,而是在結束之後交由國民政府統一發表,以期最大化輿論效果。

然而本著這樣一番目的抵達延安的蔣介石,並未能够將之付諸於現實,因為在延安他並沒能够找到合適的“輿論細節”,反而因延安的一切而感到震驚。

縱觀蔣介石在延安的所見所聞,無時無處不在凸顯著共產黨人的艱苦樸素,從中即便極力尋覓,也難以找到可以進行抨擊的“細節”。

相較之下,如果將共產黨人的生活方式公之於眾,反而會弄巧成拙成為一種歌頌。畢竟羣衆的目光是雪亮的,即便再如何地刻意抹黑,共產黨人的行徑相較於國民政府的內部腐敗、紙醉金迷,依舊是卓越的。

囙此蔣介石清楚,他此行的目的怕是要落空了,唯一能够公之於眾的,不過是他佔領了這座被譽為“革命聖地”的延安,也僅僅只能够呈現出他武力上的強勢,反而卻將他迫害共產黨人的行徑隨之告諸天下。

四、結語

透過蔣介石的延安一行,我們所能窺見的乃是昔年間我黨艱苦樸素作風以及於苦難之中創造而出的一份偉大,與此同時更有我黨與國民政府之間的鮮明對比。

由此延伸,實質上我黨最終的勝利並非毫無緣由,實質上早已經透過歷史的一幕幕留下徵兆。這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