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兩次“平准”,一次“平回”,正式將“新疆”納入懷抱

新疆 138℃ 0
摘要: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312,《清朝史話》連載19,歡迎收看。

乾隆對於自己的文治,遠不如對於自己武功的欣賞。他晚年寫詩自詡的是“十全大武揚”,用漢、滿、蒙、回四體文字刻碑的是《十全記》,後來還乾脆稱自己是“十全老人”。

乾隆的“十全”,就是說他在位期間一共打了十仗,而且十仗都打勝了。按照他的說法,這十仗是:兩次平定準噶爾部,一次征服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苗族頭人,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征服緬甸,一次征討安南(越南),兩次降順廓爾喀(尼泊爾)。

01、兩次“平准”之戰

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其次子那木紮爾被立為準噶爾部的汗。但不久,那木紮爾的庶兄達爾劄卻殺汗自立,並想殺掉在雅爾擁有重兵的達瓦齊(大策零之孫)和阿睦爾撒納(輝特部臺吉、策旺阿拉布坦的外孫)。

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囙此當然不願坐而待斃,二人起兵攻下伊犁,殺了達爾劄,接著做汗的便是達瓦齊。

達瓦齊身軀肥胖、面大如盤、腰腹十圍,喜歡飲酒作樂,能耐不大,但卻不受阿睦爾撒納的擺佈支配,雙方意見不合。阿睦爾撒納擊之不成,便於乾隆十九年(1754)跑到熱河避暑山莊來見皇帝,被乾隆封為親王。而達瓦齊則繼續保持分裂割據的狀態。於是,乾隆便决定進擊達瓦齊。

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命班第等為統帥,以阿睦爾撒納等為嚮導,領兵50000,分兩路進發。大軍會師於博洛塔拉河,達瓦齊拒戰不利,加之分裂割據不得人心,部眾紛紛出降,只好逃到伊犁西北180裏的格登鄂拉。

清軍追至格登山,派阿玉錫等25名準噶爾騎兵夜襲達瓦齊營,達瓦齊營大亂,7000人迎降,達瓦齊領了2000餘人逃走,逃到南疆烏什城時只剩下百餘騎,被城主灌醉捆了獻給清軍。跟達瓦齊同時被擒獲的,還有以前從青海逃來的叛亂頭目羅蔔藏丹津。

乾隆皇帝的第一次“平准”之戰,就這樣勝利結束。阿睦爾撤納也因隨軍征伐有功,被晋昇為“雙親王”食雙親王俸。

然而,這位雙親王阿睦爾撒納,卻並不滿足,他一心想的,是要做厄魯特四部的汗。囙此,戰事結束後,乾隆皇帝召他入覲,他故意遷延不來,不但不來,還在9月24日,交回了朝廷給他的大印,又造起反來。他猛攻留守的清軍,迫使班第兵敗自刎。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策楞率領的清軍,將阿睦爾撒納擊敗。被擊敗的阿睦爾撒納,竄往哈薩克地區,但不久,又折回圍攻伊犁,迫使巴里坤辦事大臣兆惠撤回巴里坤。

清朝大軍再次打敗他,他又再次逃往哈薩克地區。不過,這次清軍窮追不捨了,哈薩克汗阿布齎也只好答應擒獻他,並沒收了他的馬匹。他見大勢已去,不敢在哈薩克地區停留,便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徒步逃入俄國。

俄國曾一再表示支持他,無奈清朝政府不斷抗議,清朝大兵又不斷追擊,所以,也始終未敢輕動。勢單力孤的阿睦爾撒納,後來竟因天花死於俄國曠野。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清政府的追索下,俄國被迫將他的屍體送還。

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對準噶爾部分裂勢力長達七八十年的戰爭,打擊了沙俄的侵略野心,鞏固了西北的邊防,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西北邊疆的統一,為背井離鄉、遠奔伏爾加河流域140來年的土爾扈特部的重返家園創造了條件。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們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02、征服回部

平了准部,乾隆皇帝接著平定“回部”的叛亂勢力。

回部,指的是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區。這一地區,清初以來,一直受到准部貴族的奴役。康熙三十五年(1696)擊敗噶爾丹之後,朝廷命回部首領阿布都實特管理南疆,阿布都實特死後,其子瑪罕木特繼位時,策旺阿拉布坦又襲取了葉爾羌城,囚禁了他,還扣押了他的兒子布那敦、霍集占——大、小“和卓木”(回部首領稱號),作為人質。

乾隆二十年(1755)平准首戰告捷後,朝廷派兵護送布那敦南歸治回,留霍集占管轄伊犁地區的維吾爾人。不料霍集占竟參與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

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爾撒納兵敗逃走,霍集占不但不降,反而逃回南疆與布那敦一起發動了叛亂,把清朝派去的副都統、回部招撫使阿敏圖殺了。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軍圍攻庫車,霍集占乘夜潜出,乾隆皇帝乃命尚書納木劄爾和將軍兆惠合剿。

兆惠偵知霍集占在葉爾羌城,便只率精騎先進至城東的葉爾羌河畔紮營。葉爾羌河,回語叫“喀喇烏蘇”,意為“黑水”,所以,兆惠之營被稱為“黑水營”。

河西,葉爾羌城,城周十餘裏,四面12門,隔岸伏有叛軍,兆惠兵單力薄,出營初戰不利,退回營中,掘壕自守,等待援軍。不料納木劄爾等,早已半道陣亡。

兆惠軍孤守營中,霍集占等乃築長堤圍困,並掘黑水上游以水灌之。營中軍糧告罄,駝馬殺光,營內、外樹上和栅上,也被擊滿了鉛彈。霍集占就這樣圍困了兆惠軍三個月。直到第二年2月,富德率領的清軍逼近時,兆惠軍才拼死突圍而出,退回阿克蘇。

6月,兆惠和富德彙集了三萬大軍,從阿克蘇分兩路再進,拿下了葉爾羌城,霍集占逃走。7月,清軍追至帕米爾高原的伊西瀉庫河谷,降其12000人,霍集占身邊只剩下妻孥舊僕三四百人了。9月,霍集占和布那敦逃到巴達克山,被山主擒殺。

霍集占等發動的叛亂平息後,乾隆皇帝下令在南疆喀什噶爾駐參贊大臣,在南疆其他大城駐辦事大臣或領隊大臣,並將天山南北合稱新疆,全區的最高長官是“總統伊犁等處將軍”。

03、大、小金川之戰

乾隆皇帝不僅結束了西北邊疆的分裂混亂局面,而且,還加强了對四川、西藏的統一和管理。

大渡河上游有兩條支流:一條源出松潘一帶,較大;一條源出理番一帶,較小。兩岸萬山叢矗,多產金,故被人們稱為大、小金川,隋朝還置過金川縣。

大金川的頭目莎羅奔,因隨清軍入藏平叛有功,曾被雍正封為金川安撫使。莎羅奔勢力漸強,心隨權起,就開始攻打周圍的土司,朝廷勸諭,他也不聽,乾隆十二年(1747),他竟敢打傷官軍。

乾隆遂派兵鎮壓,前後打了三個年頭,最後避碉深入,用老將嶽鐘琪(莎羅奔入藏時的頂頭上司)率十三騎入營招撫勸諭,莎羅奔才在十四年(1749)算是服了。

但是一波剛平,二波又起:乾隆三十六年(1771),小金川的頭目僧格桑,又侵擾鄰近土司,並與官軍開戰。乾隆於是派大兵平定了小金川,但是,僧格桑逃入大金川,大金川的頭目莎羅奔卻拒不交出,而且二人串通一氣,殺了土司官,打敗了四川總督阿勒泰率領的軍隊。

乾隆下令殺了阿勒泰,以尚書桂林作統帥,以大學士溫福來督師。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軍進攻大金川,抵達木果木。溫福雖然看到石碉林立,卻不想繞出敵後,也不願避實擊虛,竟也大築硐堡千餘,與叛軍對壘,並日與提督董天弼等置酒高會,致使月餘無功,連小金川又重新丟了。

大、小金川的叛軍,一齊猛攻清營,溫福被擒,天弼等戰死。清軍大亂,潰時自相踐踏,爭渡鐵索橋時,人相擁擠,鎖崩橋斷,落水溺死者以千計。潰至美諾,後軍收容犒勞,才稍安定。

秋天,乾隆以阿桂為定西將軍,重點兵馬,第二年才扭轉戰局。

乾隆四十年(1775)9月9日,清軍終於攻破勒烏圍,莎羅奔逃到噶爾崖。乾隆四十一年(1776)1月,清軍攻破噶爾崖,莎羅奔再次投降。

平定了大、小金川,乾隆宣佈廢除土司,改設州、縣,在小金川設美諾廳(後賜名懋功),在大金川設阿爾古廳,都直接歸四川省管轄。在勒烏圍,則置重兵把守。這就不僅鞏固了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權,而且也促進了苗族與漢、滿各族經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04、兩勝廓爾喀

乾隆中葉,侵入印度的英國殖民者,曾兩次派人進入西藏,妄圖迫使清朝政府跟它簽訂不平等的通商條約,不成,就唆使使廓爾喀(尼泊爾)封建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六年(1791)兩次入侵西藏。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派福康安(據說是他的私生子,名義上是他妻兄之子)率滿、漢、蒙、藏、索倫等各族大軍萬餘入藏反擊,將侵略軍逐出,維護了祖國的領土主權。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皇帝頒佈了《欽定西藏章程》,進一步地、全面地加强了對西藏的管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