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凡諾
一
貧窮的原因是什麼?
每次翻開歷史書,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思考。一個人貧窮,也許無甚好說,可是如果是一群人貧窮呢?
最近看到《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中一些數據很是震驚。
該書中記載:18世紀時,中國一個普通中等農民家庭一年收入在32兩白銀左右,但花銷卻普遍會多出3兩,為35兩。為什麼一般人家花銷都會多出3兩白銀呢?
根據《清會典》提示,當時一兩白銀大概能購買150斤左右優質大米,如此推斷,一個家庭一年少3兩,即一年將缺少約450斤左右大米的供應量。短缺的米糧怎麼辦?
難道是當時的人們太愚笨了麼?就差3兩銀子了,任何地方多付出一點勞動,多努力一把,或者在哪裡多撈點油水,揩點油,不就解决了最後的這一點短缺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不過其中不少人認為比較有信服力的說法是,其實這3兩銀子是一個普通中等之家再怎麼努力也賺不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人們糧食大豐收時,官府就會加稅多收;而當群眾受灾欠收,官府也會適時降稅;一旦遭遇水旱灾害或者別的什麼災難鬧饑荒時,朝廷會派人高調撥款賑災,讓灾民沐浴感慨“皇恩浩蕩”。這樣一番操作下來,一個普通中等之家最終發現,只要不是意外之財,自己是無論怎麼疲於奔命,這“3兩銀子”始終掙不到。
為何官府要讓每一個普通中等之家一年都要差3兩白銀呢?
這是什麼騷操作,其中又是什麼神邏輯?
二
難道是?我突然想起了商鞅的《商君書》,據說那本書是所有中國人噩夢的開始。當年鮑鵬山講商鞅時,曾經說過商鞅的遺毒貽害無窮。我拿出自己當年閱讀商君書時的筆記,這在我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寫過,詳見《愚民、弱民,統治者最愛的馭民之術》。
商君書中主要的幾種馭民術如下:
1、愚民:統一思想,不令群眾有其他雜思亂想。
2、弱民:民弱國強,民强國弱。所以治國之道,務在弱民。可以國強民富,但絕不是國強民强。民富和民强的區別是,前者沒有任何想法和主見,更不會有政治訴求。後者有自己的主見,尤其是會提出自己的權利義務範疇,甚至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
3、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
4、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5、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即通貨膨脹或狂印鈔票);令人人窮志短。
6、殺民:上述五者若不靈,殺之。
……
看完,我仍然是一陣不寒而慄,甚至毛骨悚然。
關於上述疑惑,其中第五條,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即通貨膨脹或狂印鈔票);令人人窮志短。這一句,是不是恰好解釋了所有的疑惑!
不過,
我的困惑是,如果說商鞅他聰明,那麼他為何又很可憐且可悲,因為他的子孫後代也無法脫逃這種牢籠,乃至甚至他本人在世時也無法逃脫車裂厄運,五馬分屍,直系家族被滅。如果說商鞅他不聰明,為何他又確實幾乎為所有世人設計了一個無比精准的强大牢籠。
如此看,所以總是短缺“3兩銀子”,這是來源於一種體系的深刻設計,一個人身在歷史中,是逃脫不了的。
因為這是頂層架構,平民百姓甚至王公貴族們都是無法讀到的,唯有一國之君的歷代君主或准君主們才能讀到,如大清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中就提到了小皇帝的功課最重要的是學習怎麼馭民。而最早三國諸葛亮推薦給劉嬋的讀書科目中就含此書。
這是治國之策的教材,這自然也就是其他人的禁書,而且是天下第一禁書。
三
然而,中國的歷代先賢們,為什麼會任憑其發展發揮,難道看不出其中的問題,難道猜不透其中的恐懼?就不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們著想一絲一毫嗎?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
老子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孫子說:“將軍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使人無識;……使人不得慮。……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莊子說:“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
韓非子說:“為民知之不足師用。”
……
為何如此,
再回到每一年都要差3兩白銀,
我曾經不止囙此一次困惑,
為何要如此為難自己的同胞呢?
難道他們不希望大家真正都過的好一點嗎?
歷史上那些大言不慚的為國為民此時此刻哪裡去了呢?
他們是在害怕嗎?為什麼如此害怕呢?真是不堪回首,好在最醜陋的歷史一頁已經一點一點翻過去了,只是這沉重實在過於無以言錶。
畢竟,以讓人總是缺“3兩銀子”為代表的所有帝王權術,透過歷史的長河來看,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大火坑嗎?在這個巨大的火坑裏,恐怕誰都是燃料,沒有人會是倖存者。
越想,回望歷史,越覺得一種悲哀莫名,貫穿千年,痛徹心扉!
(END)致力於探討現象背後的秘密,為防失聯,歡迎關注於凡諾說(或搜yufannuo關注)。
如喜歡,請順手轉發、推薦或者讚賞⋯其他推薦: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