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之前把皇位傳承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他死之後的皇位傳承卻實在是驚心動魄!
朱棣的安排
朱棣有三個兒子,都是嫡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就朱棣本人的意願而言,他更喜歡能征善戰、武藝高強的朱高煦,但從法理上講,應該立嫡長子朱高熾。
最終,在解縉等人的勸說下,朱棣將朱高熾立為太子,而將朱高煦封為漢王,藩國在雲南。本來按照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矩,藩王們是不能留在京城的,必須要到藩國去,叫做就藩,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兒子們爭奪儲比特。
但是朱棣太喜歡朱高煦,又覺得沒立他為太子有點對不住他,想做些補償,所以不僅讓朱高煦繼續留在京城,而且百般寵愛。一直到1417年,才將他的封地改為樂安州,強迫他就藩。樂安州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惠民縣,距離北京三百多公里,這就近得多了。但是朱高煦的三支護衛被朱棣削去了兩支,只保留了儀仗隊,這也是有意削弱朱高煦的力量。
而老三朱高燧被封為趙王,封地在彰德,即現在的河南安陽。朱高燧是朱高煦的跟屁蟲,一直幫助二哥對付大哥,也做了很多不法之事,被朱棣狠狠地教訓了幾次。但是,朱高煦被強迫就藩之後,似乎朱高燧並沒有離開京城,因為史書記載,在1423年,朱高燧曾有一次很不成熟的謀反行動,說明這一年他是在京城居住的。
這就很奇怪,為什麼把朱高煦攆出去,而留下朱高燧呢?
先看一下朱高燧謀反的經過: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的手下常山護衛指揮孟賢,和朱棣身邊的宦官黃儼等人勾結,計畫毒死朱棣,然後擁立高燧繼位。不料事情還沒開始做就被人告發,朱棣命朱高燧進宮解釋,史書稱朱高燧“大懼不能言”。還是朱高熾出面求情,這才饒了他一命。
首先,這次謀反就很離譜,一個護衛,一個宦官,就謀劃毒死皇帝,另立新君,甚至連朱高燧都不知情。而且,謀反是一個很大的事情,需要事前仔細地謀劃,而這次謀反更像是從天而降,忽然就出來了這麼一檔子事。而且事後朱高燧居然沒有受到懲罰,朱棣訓斥了幾句就算了。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朱高燧謀反事件,其實是朱棣和朱高熾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目的就是為了敲打朱高燧。然後再由朱高熾出面求情,讓朱高燧從此感激朱高熾,這樣朱高燧就從朱高煦的陣營,轉到了朱高熾的陣營,將來有利於朱高熾的順利繼位。
總之,朱棣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可謂煞費苦心,為了保證朱高熾的順利接班,他有技巧地打壓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力量,但真正到了朱高熾接班的時候,過程仍舊驚心動魄。
朱高熾的繼位過程
1424年,朱棣進行了他的第五次北征,但這次他率領數十萬大軍,在草原上找了半年時間,也沒找到敵人的踪迹,後來糧草實在供應不上了,這才準備返回,但是在返回的途中,朱棣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
古代皇帝死在皇宮外面,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會對皇位繼承造成很多變數,尤其是當前大軍還未班師,更有可能造成混亂。囙此,朱棣身邊的太監馬雲(確實是這個名字)趕緊去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商議,討論的最終結果是秘不發喪。
並且,知情的幾個人兵分兩路,一路留下來處理朱棣的後事。首先是秘密收集軍中的錫器,找工匠來把錫器熔化,製成一具密封的棺材,用來盛朱棣的遺體,事情辦完之後,為了防止洩密,將所有的工匠全部殺死。
其次,一切照常。照常的意思就是,廚師每天還要給皇帝做飯,然後由太監送進去。大臣還要按時入大帳彙報工作。總之,一切都看起來和平時一樣,讓外人不會起疑心。
另外一路,則是由楊蓉和海壽快馬趕回京城,向太子朱高熾彙報朱棣的死訊。楊榮是朱棣的心腹大臣,海壽是朱棣的貼身宦官,這兩個人對朱棣的忠誠是不用懷疑的。兩人快馬加鞭,一路上不敢停歇,半個月之後,終於達到京城,將事情彙報給了朱高熾。
為什麼他們要走得這麼急呢?因為誰也不能完全保證朱棣的死訊不會洩露出去,如果一旦洩露出去,那麼最需要防範的一個人就是漢王朱高煦。如果大軍之中有朱高煦的人看出了端倪,那麼他再快也快不過楊榮他們,這就確保了朱高熾在朱高煦之前得到消息。
事實上,朱高煦也確實在打探消息,一天來往於樂安和北京的探子有六七趟,但是朱棣的死訊朱高煦沒有提前得到,當他確信父皇朱棣已經去世的時候,朱高熾已經登基了,權力交接完成,他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朱高熾在得到朱棣駕崩的消息後,立即行動,一是派兒子朱瞻基去迎接朱棣的遺體,並宣佈接管北征大軍的統帥權。
二是釋放因反對朱棣北征而被關押起來的夏原吉,夏原吉是朱棣的心腹老臣,也是輔佐太子的重臣,有他坐鎮,可以保住局勢的穩定。
三是給北征的將領寫信,調遣主力部隊回京城守衛,同時重賞北征的將士,以安撫軍心。
四是下令全城戒嚴,任何人不得隨意出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朝的最高權力順利完成了交接,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死後的權力交接同樣驚心動魄
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死了,他死後,當然要傳比特給兒子朱瞻基,這也是當年朱棣看中的,朱棣曾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早早就預訂了皇位的位置。
但是,朱高煦一直虎視眈眈,朱棣死的時候,他得到消息晚了一步,沒有來得及發難。但這次朱高熾駕崩,他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他要做的就是封锁朱瞻基繼位。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回北京的話必然要經過樂安附近,於是朱高煦派人埋伏,準備半路截殺朱瞻基。
而朱瞻基不愧為朱棣看中的孫子,他在得到朱高熾死訊的瞬間,就决定只帶幾個侍衛星夜趕回北京。周圍的人都勸他等大軍一起走,以防不測。但朱瞻基認為,朱高煦一定想不到他會這麼快就趕回去,所以兵貴神速,能奏奇效。
果然,當朱瞻基趕回北京之後,朱高煦埋伏的殺手才姍姍來遲,當然就撲了個空。而朱瞻基在北京順利繼位,是為明宣宗。
接連兩次權力交接,朱高煦都沒抓住機會,不免有些氣急敗壞,在朱高熾死後的第二年,效法自己父親當年發動靖難之役,起兵造反。要說朱高煦這個人的確沒什麼創意,他造反時也設立了五軍,就連口號也和他父親一個樣。
但是,朱高煦的能力可就比他爹差遠了,朱瞻基御駕親征,仗還沒打,只是給他寫了一封信勸降,朱高煦就慫了,竟然主動出城投降了。
事後,朱瞻基將朱高煦關押了起來。有一次朱瞻基去看望他時,朱高煦也不知道哪個筋搭錯了,居然伸腿絆了朱瞻基一個跟頭,結果朱瞻基大怒,令人搬來一個銅缸,將朱高煦倒扣在裡面。朱高煦還不服,在裡面左沖右突,要掀翻銅缸出來。這樣一來,朱瞻基更加憤怒,命人在四周點燃木炭,就朱高煦活活燒死在了銅缸之中。
綜上所述,歷朝歷代的權力交接,哪一次不是驚心動魄呢?儘管朱棣在生前已經立朱高熾為太子,並且將朱高煦趕出了京城,也打擊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力量,但在他死後,朱高熾的繼位過程依然充滿了變數和危險。假如朱高煦提前得到消息,那麼結果就很難說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