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

山东 146℃ 0
摘要:八百裏沂蒙大地,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者奮鬥的足迹。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的前河灣村,曾是新四軍歷史上“最後一個軍部”駐地,也是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人們不會忘記“華野”歷經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重大戰役的赫赫戰功,也同樣會銘記,山東幹部群眾擁軍支前、在血與火洗禮中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的卓著貢獻。

八百裏沂蒙大地,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者奮鬥的足迹。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的前河灣村,曾是新四軍歷史上“最後一個軍部”駐地,也是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人們不會忘記“華野”歷經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重大戰役的赫赫戰功,也同樣會銘記,山東幹部群眾擁軍支前、在血與火洗禮中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的卓著貢獻。

小車推出革命的勝利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如今的前河灣村,紅色文化得到了更生動的傳承。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就設立於此,管理著當地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山東省支前委員會舊址紀念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及陳毅、張雲逸舊居等。

在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時,該中心教學培訓科科長、講解員袁金鳳多次講到陳毅元帥說過的一句話:“我就是躺在棺材裏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說起這句話背後的故事,袁金鳳立刻想到了高啟文和“陳毅擔架隊”。“魯南戰役中,平邑一區擔架隊二中隊長高啟文負責火線搶救,在敵軍火力掃射中,他看見一名戰士中彈倒下,就飛快地向傷患沖去。炮彈飛來,他的額頭被擊起的亂石砸出鮮血,只能强忍劇痛爬到傷患身邊,用右胳膊支撐地面、左胳膊夾抱傷患挪到隱蔽地點,又設法把傷患轉運出去……”

後來,高啟文還帶領擔架隊參加了一系列戰鬥。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他和支前特等英雄金學增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搭起臨時木板橋,讓50輛運糧車順利通過,其間,還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一個個傷患。

山東省支前委員會舊址紀念館

在山東省支前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內,清晰記述了委員會自1946年成立以來的重大部署和機构變遷。正因為有了統一領導,山東大地才湧現出車輪滾滾、擔架如流、碾磨飛轉的畫卷。像臨沂支前運輸團二營四連,為支援淮海戰役前線,曾跨魯、蘇、皖三省8次長途調運軍糧11萬餘斤;為做好轉運工作,臨沂還在5條要道上設民站、茶水站,為過往民工、後方醫院等提供服務……

每次講起這段歷史,袁金鳳對沂蒙精神的體悟就更進一步。“從抗戰時期羣衆自發擁軍支前,到解放戰爭中大規模擔架隊、運糧隊的捨生忘死,山東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她說。

剪不斷的軍民魚水情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9月到1949年10月,山東有1106萬人次支前,將11億斤糧食和大批軍需物資運往前線,把20.4萬名傷患運到後方。

沂蒙革命紀念館

在位於臨沂市蘭山區的沂蒙革命紀念館,還展示了沂蒙解放區抽調幹部南下,接管新區、清繳土匪、發展生產的歷史貢獻。展板上記載了這樣一組數據:由於組織得力、幹部響應積極,1948年12月至1949年3月,山東共有22968名幹部隨軍南下。

在臨沂當地整理的南下幹部資料中,有這樣一則事例讓人感動不已:1949年6月,當徐相謙寫信告訴78歲的父親徐金六組織上要抽調幹部南下時,徐金六立即回信說“只有消滅反動派才能救中國”,並告誡兒子不要將家中的困難告訴組織,要放下牽掛、義無反顧地跟黨走……

人民踴躍支前的熱情從何而來?又是什麼力量讓一大批幹部在即將迎來勝利團聚時又輾轉南下?

第一次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時,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講解員王緋想到了淮海戰役中的一個小故事。“一個小戰士返鄉探親,看見父親後問的第一句話是:‘爹,俺娘現在在家能吃飽了嗎?’”王緋談到,進行革命戰爭的同時,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堅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在解放區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讓貧苦農民獲得了土地、翻身得到了解放。“隨著對這段歷史越來越熟悉,我也逐漸體會到,正因為‘軍愛民’才有‘民擁軍’,是這種誰也離不開誰的深情,堅定了廣大幹部群眾始終跟黨走、奪取偉大勝利、爭取過上好日子的决心、信心。”王緋說。

精神力量在這裡延續

昨天的星火,點亮的是今天的征程。

如今,當黨政幹部、將帥後代、青年學子走進一個個紅色展館追尋前輩足迹、聆聽過去的故事時,袁金鳳、王緋等工作人員明白,要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而作為講述者、傳播者,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

講解員為團隊講解

近年來,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開發了展館教學、舊居教學等現場教學資源,還以微電影課堂、紅歌課堂等形式創新講述革命故事。比如,紅歌課堂從《沂蒙山小調》導入,選取具有沂蒙特色的《陳毅軍長俺家來》《識字班裏真模範》《支前歌》等,引導營員通過聽講歷史知識、學唱紅歌的管道傳承紅色基因。“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戰鬥、支前故事都是生動教材。通過創新形式宣講,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將在新時代繼續閃光。”該中心副主任朱虹介紹,現時,基地每天接待500餘名營員、10多個研學團隊參觀學習,同時,作為紅色旅遊目的地,還吸引省內外多家旅行社帶團“打卡”。

圍繞弘揚新時代沂蒙精神,一個“大、美、新”的臨沂正飛速崛起——老區面貌煥然一新,都市發展日新月异,文旅融合效應持續顯現,跨區域交流合作邁出新步伐,魯南經濟圈紅色文化旅遊發展大會、“親情沂蒙·多彩臨沂”文旅推介會等系列活動相繼舉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日益提升。在河東,“文化+”不斷融入城市建設肌理,琅琊書坊、沂州古城等一批新文旅品牌實現業態融合、今古融合;在蘭山,“燈火蘭山”“書香蘭山”釋放魅力,文旅元素活躍“月光經濟”,圖書館分館遍佈12個鎮街……沂蒙兒女仍以革命鬥志奮進在建設家鄉的廣闊戰線上,以敢於勝利的姿態開拓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圖片由相關展館管理組織提供)

責編:楊曉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