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是民國史上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他資格並不老,卻在群雄爭逐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王;他與蔣介石的衝突甚深,卻在關鍵時刻歸順中央,並出兵抗日。劉湘,字甫澄,1888年7月1日出生於四川大邑縣。劉湘幼年家貧,僅上了幾年學就輟學回家,經人介紹到周裁縫家當學徒。周裁縫不僅將一身手藝傳授給他,還將唯一的掌上明珠許配給他,這就是大劉湘三歲的周玉書。
老裁縫
有一天,劉湘正在忙碌,有個會看相的王篾匠偶爾見到了他。王篾匠見劉湘天庭飽滿,英氣逼人,大吃一驚。他悄悄告訴周裁縫說:如果劉湘去從軍,將來可以官拜大將軍,做到四川第一等人。1906年,周裁縫資助18歲的劉湘到潼川去投考“弁目隊”,錄取後赴成都受訓。不久,劉湘又進入剛成立的“軍事講習所”學習。從此,開始了劉湘的發跡生涯,直到成為四川王。
這個王篾匠所言不虛,明明具有薑子牙般的識人術,卻甘心隱居於鄉間做個篾匠為生,看來四川真是藏龍臥虎之地啊。
老篾匠
劉湘的最大貢獻是請纓抗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9日川康整軍會議匆匆閉幕,10日劉湘通電請纓,13日再次通電,主張全國總動員,與日本拼死一决。7月25日劉湘令直轄各軍、師長,於三日內馳返原防,遵令整軍。8月7日劉湘到南京,出席了國防會議,慷慨陳詞近兩小時:“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會後,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親臨劉湘寓所訪問,讚譽他積極抗戰的决心。
盧溝橋
1937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任第二路預備軍司令長官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並將川軍從北道出發的四十一軍、四十五軍、四十七軍編為第二十二集團軍,鄧錫侯為該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為副總司令;將從東道出川的二十一軍、二十三軍編為第二十三集團軍,劉湘兼該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為副總司令(原第二路預備軍及縱隊撤銷)。以上兩集團軍均劃歸第七戰區,由劉湘統一指揮,擔任一個戰區的守備任務。劉湘决定把第七戰區長官部設在河南許昌,並對戰區軍事和留守四川的工作作了部署,以便親率師旅出征。
川軍劇照
但是,川軍出川後,兩個集團軍都被調離了七戰區建制;二十二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剛到寶雞,蔣介石即電令將該集團軍劃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受閻錫山司令長官指揮。部隊隨即乘火車出潼關,北渡黃河,馳援太原,後調晋東。二十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漢口後,也得到蔣介石手諭,令將該集團軍撥歸第一戰區戰鬥序列,歸程潜司令長官指揮。部隊隨到隨上火車,轉赴豫北新鄉,博愛一帶集結,隨即又轉調浙江、江蘇、安徽一帶,參加拱衛首都南京的週邊戰。
劉湘
劉湘在成都得知上述情况後,心急如焚,急於趕赴前方,要求歸還建制,以便由他統一指揮出川各部川軍,擔任一個戰區的作戰任務。當時劉湘的胃潰瘍病已很嚴重,省府秘書長鄧漢祥等力勸其不必躬親赴敵。可派一得力將領去前方代勞,自己則坐鎮後防,一面調度軍政要務,一面養病。但劉湘卻去意甚堅。他說:“我一向高呼抗日,如今戰幕揭開,自己反退縮不前,豈不貽譏後世。”
川軍抗日
又說:“過去在省內打了多少年的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槍口向外,正好乘時為國效命,藉以洗刷自身污垢,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劉湘還說:“我這次調出去的軍隊,約占全部半數以上,如果我不親自去指揮,不到半年就會被蔣介石分化或消滅了。”因而他在後防軍政要務佈置就緒後,便於11月9日乘機飛赴前線督師。行前他下令將其所任川康綏署主任一職交由總參議鐘體乾代行,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職交秘書長鄧漢祥代行。
川軍抗戰死字旗
11月12日,劉湘到達南京後,盡力設法與已出川的自己的部隊聯系,囑其發揮“川中子弟兵的特長”,奮勇殺敵。20日,國民政府發表移駐重慶的宣言後,劉湘亦自前方電囑鄧漢祥以四川省主席名義電呈國府主席林森,表示“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但劉湘當時的處境頗為困難。“有關第七戰區作戰區域、任務、長官部位置以及對部隊如何指揮、聯系等問題,幾經向蔣委員長請示,均未得到確切答覆。
蔣介石
”請求將川軍的兩個集團軍調集攏來,由他負責指揮保衛南京,也未能如願,心中十分焦急。值此“軍國情勢迫切之際”,劉湘的“舊疾突發”。11月28日移送漢口萬國醫院就醫(與此同時,蔣即派陳誠為第七戰區副長官並代理長官職務)。經過短期治療,12月上旬,病情才稍有好轉。
漢口火車站
劉湘臥病期間仍積極關心抗戰大局,不時向左右詢問前敵情况,看看前方的重要函電,也曾與前往醫院慰問的董必武、張瀾、沈鈞儒等談論抗日大計。1938年1月1日,劉湘還發表了題為《長期抗戰中的四川》的元旦論文,“申述四川支持抗戰的决心。”1938年1月13日以後劉湘的病情逆轉,“以至水米不進,人漸昏迷,動脈萎縮,最後連輸血都輸不進去,可謂群醫束手”。1月20日下午8時終於與世長辭,享年50歲。
川軍抗戰
此前,劉湘不僅在紙條上書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相滿襟”兩句唐詩,藉以傾吐未能實現“抗戰到底”抱負的“不勝忿念”之情,且留有遺囑勉勵出征川軍,“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對於劉湘之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唁電說“國家失一棟樑,川軍失一主帥”。
毛澤東
馮玉祥親自寫了一副挽聯,命人送至劉湘的靈堂,代他致以悼唁。其聯曰:倭寇來滅,心傷良將;抗戰必勝,足慰英靈。
郭沫若作挽聯:治蜀是韋皋以後一人,功高德懋,細謹不蠲,更覺良工心獨苦;征倭出夔門而東千里,志决身殲,大星忽墜,長使英雄淚滿襟。
郭沫若
關於劉湘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向來有毒死說、嚇死說和氣死說。
嚇死說,認為劉湘由於反對蔣介石入川,而聯合韓複榘等人反蔣。當得知韓被關押之時,“劉湘驚駭,知事已洩露,惶恐不已。何應欽走後約十分鐘,劉湘便大口吐血,昏迷不醒,搶救無效,20日晚八時死去”。
何應欽
毒死說,認為劉湘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假裝患重病矇騙蔣介石,蔣介石獲得情報後,買通為劉湘治病的醫生把叫做金粉砒酸的毒藥注入劉湘胳膊裏,劉湘便長眠不醒了。
病死說,認為劉湘患的是胃潰瘍和糖尿病併發症,加之大量吐血,終於不治身死。因為劉湘嗜吃螃蟹、甜銀耳湯等美味,誘使舊病驟發,加之心情鬱悶、壓力太大,病情迅速加重,終告不治,令人扼腕歎息。
清蒸螃蟹
2月7日,劉湘去世後18天,其妻周玉書撰文兩千言紀念,其中談到劉湘病死一節:
“……吾夫嬰宿淩,然年尚富,體尚健,無事務以擾之,必不致於死;即事務察重,能自暇逸,不必事事躬親,亦不致於死;抑或不過自刻苦,營養稍稍適宜,亦不致於死;即均不能,而或不扶病誓師,遠征萬裏,內外焦思,猶許不必致死;抑發病之時,或許周書飛漢赴疾,亦可稍緩須臾以勿死,而吾夫報國心切,不願以兒女私情累及一切,又慮以前方危機累及薄命人,其意固佳,其情可感,而周書內疚神明,則長拖無涯之痛矣!”
諸葛亮
周玉書的文章談到了劉湘的死因:劉湘事事躬親,營養不適,扶病誓師,內外焦思,自己又未能飛漢護疾,因而內疚神明,長抱無涯之痛。可見劉湘的真正死因,是沒有處理好工作與身體的關係,加之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當然就使其病情加重了。
2月14日,國民政府明令國葬劉湘。後因修建墓園費時較大,故國葬典禮延至1939年9月19日始克舉行。
劉湘之墓
現在看來,公平地說,劉湘之死的確跟蔣介石分化瓦解川軍有莫大關係。一個身患胃潰瘍的人,成天被各種負面消息所包圍,肯定會加重病情的。眾所周知,地方實力派一直是反對蔣介石的,之所以反蔣,是因為蔣介石一直想把他們手上的軍權奪過來,這樣才能讓這些地方實力派成為沒有牙的老虎,乖乖地聽從蔣介石的號令。但這些軍閥都不是傻子,他們手上的軍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拼死拼活積累了多年才有這點本錢。譬如劉湘為了爭奪四川的控制權,跟堂叔劉文輝打得不可開交,直到把劉文輝趕到西康才收手。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句話不僅毛澤東知道,軍閥們也是心知肚明。囙此,這才形成了民國時期,各地聽管不聽調的局面。蔣介石雖然惱火,但是也沒辦法啊,一些軍閥的資歷比他還扎實得多。
1912-1938年四川地圖
多年來,蔣介石一直提倡“攘外必先安內”,這裡的“內”,既包括中共的勢力,也包括那些地方軍閥們。囙此,我們才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抗戰期間要求槍口一致對外,蔣介石還想著蠶食地方軍閥和中共軍隊的勢力,皖南事變和剝奪劉湘軍權就是明證。抗戰期間,劉湘率軍出川抗日,這是好事。但川軍剛走出四川,蔣介石就開始剝奪劉湘的指揮權,劉湘的所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已經成了笑話。沒有了川軍嫡系部隊,劉湘不就是光杆司令麼?對劉湘如此,對於川軍其他的小軍閥也是如此。譬如範紹增在抗戰期間,散盡家財組織八十八軍出川抗日,立下赫赫戰功。轉眼間,就被剝奪八十八軍的指揮權。範紹增一氣之下,就跑回重慶了。
刊載皖南事變消息的《新華日報》
可見,蔣介石政權之所以失敗,還在於蔣介石對待地方軍閥處心積慮、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態度。言而無信、厚此薄彼、賞罰不明,帶來的後果就是離心離德,就是從頭到尾的反蔣,再反蔣,一直將其反到臺灣島。(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劉湘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