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成化到弘治年間有幾個關於大臣的外號很有意思,一個是“紙糊三閣老”,指的是劉吉、萬安、劉珝三比特尸位素餐的閣老;另一個是“劉棉花”,諷刺彈劾不斷卻越彈越起的閣老之一劉吉。這位劉吉是明代的首輔大臣,很受明憲宗和明孝宗的重用,但他同時也是個弄權奸猾、見風使舵的諂媚之人,常常會給孝宗出一些“餿主意”。
《明孝宗敬皇帝實錄》記載,西元1490年3月,吐魯番(當時稱之為土魯番)的使者向明朝進貢了一些特產,其中有一猛獸,就是我們如今很熟悉的獅子。獅子在古代被稱為“狻猊”,意為威武、百獸率從的猛獸,《爾雅》中記載:“狻猊如虦猫,食虎豹。”
雖然按現代人眼光看獅子算不得罕見,但在那時也算是奇珍異獸的一種,而且只有西域才有。明孝宗見了很高興,也覺得很新奇,就把它養在了宮中的“獅子房”裏。
所謂“獅子房”其實就是個大院子,因為這種猛獸當時很少見,明孝宗喜愛的同時又怕它傷人,就派遣了50名阿兵哥看守獅子房,以防止猛獸逃脫。不僅如此,明孝宗還很關心獅子的“日常生活”,總是忍不住去關注一下獅子的動向。
到了吐魯番使臣準備離開京師時,明孝宗命令內閣起草敕文,並打算派遣中官去歡送他們。此時內閣首輔劉吉就坐不住了,他心知明孝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所以平日裏做事都比較小心,生怕哪天就被捉了小辮子。這次明孝宗出乎意料地格外喜愛貢品,他就琢磨自己是不是該站出來提醒提醒皇帝,以發揮自己勸諫的作用?
這樣想著,劉吉就請奏道:“(皇帝)不宜優寵太過,使番戎輕中國。”明憲宗一經提醒發現也對,於是就放弃了歡送使者的打算。這一下劉吉發現自己做對了,於是决定“再接再厲”,繼續進言道:“聞獅子等獸日用羊二只飼餋,以十年計之計,用羊七千二百只。……此皆無益之費所當省者。皇上若將此獸絕其羊只,免人飼養,聽其自死,於以省費節工,天下人心無不痛快,傳之千載實為美談。”
就是說這獅子吃太多啦,一天要吃2只羊,10年就要吃7200只羊,而且還浪費人力物力,乾脆將它餓死以節省成本,絕對是一件美談。
明孝宗看了這個奏章是什麼表情不得而知,但一方面孝宗是個宅心仁厚的君主,即使是獅子,也肯定不願意就這樣把它餓死;另一方面人家吐魯番使臣還沒走遠呢,我們大明就堂而皇之將他們的貢品餓死,吐魯番本來就野心勃勃,這一下還不得借由頭打起來。
於是最終明孝宗沒有採納劉吉的建議,還是好好地養著那頭獅子,只是以後再也沒有收過任何奇珍異獸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