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隕落!黃熙齡院士辭世,共和國今年痛別16比特院士!

上海 190℃ 0
摘要:據@光明日報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黃熙齡,著名地基基礎工程專家,博士生導師。該規範於2002年4月1日起準予為國家標準並開始執行。今年已有16比特兩院院士離世。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因病辭世,享年98歲。

來源:光明日報、澎湃新聞

編輯:雙一流高校

據@光明日報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黃熙齡,著名地基基礎工程專家,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原中央大學,莫斯科建築工程學院獲副博士學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問總工程師,多次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大獎,中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提出了軟土地基設計施工的“控制長高比組合單元法”,解决了沿海軟土地區房屋大量開裂的問題,該方法編入國家規範沿用至今。解决了數十項重大工程複雜地基處理的問題。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網站資料介紹,黃熙齡,1974年主持編制中國性地基基礎規範任務。從而結束了使用外國規範的歷史。國貿中心塔樓是按中國地基規範採用天然地基成功的範例。他1997年負責承擔修訂規範任務,調查總結了工程經驗及科研成果,明確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使用範圍,及按變形控制設計的原則及方法,提高了計算精度。總體上與國際水准相當,而實用性較强。該規範於2002年4月1日起準予為國家標準並開始執行。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他率隊前往震害地區調查,對破壞後的建築進行評估。確定堵河電廠地基基礎均完好,可就地恢復。對天津地區房屋群樁基礎檢查後認為低樁承台良好的抗水准能力是未發生群樁震害的關鍵,沒有必要進行抗震驗算。對地下結構側牆應進行側牆水准承載力計算。上述結論節省了大量抗震加固費用,並用於解决毛主席紀念堂的樁基設計問題。這些結構見於唐山地震報告《地基基礎震害調查與抗震分析》一書中。

此外,黃熙齡還擔任《大百科全書土木工程卷》及《唐山大地震震害》兩書編委兼該書中地基基礎部分主編。

今年已有16比特兩院院士離世。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因病辭世,享年98歲。王綬琯是中國天文學界的泰斗,我國射電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臺台長。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沈忠厚是我國著名的油氣井工程技術專家、水射流專家、教育家,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鎔時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數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周毓麟是我國覈武器設計中數學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組織者和開拓者之一,為我國覈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潜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歲。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謝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與太空科技專家閔桂榮在北京逝世。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濕地生態學家劉興土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數學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去世,享年99歲。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教育家陳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