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康有為上書遷都西京,張之洞獻出一計,50年後救了中國

陕西 162℃ 0
摘要:金國建於西元1115年,金國的歷史上先後設立過四個首都,其中北京城排在第二個,是西元1153年海陵王遷都定下的都城,但此後隨著蒙古大軍的進攻,金國又兩次遷都。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被稱之為大都,也就是元大都,這時期北京城成為了元朝的首都。最後走入清朝,隨著崇禎上吊,吳三桂放了清軍入關,李自成這位闖王非常不給力地輸掉了國戰之後,滿清八旗入主北京城,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自此北京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

在封建王朝之中,以北京城作為首都王朝共有四個,分別是

金、元、明、清。

金國建於西元1115年,金國的歷史上先後設立過四個首都,其中北京城排在第二個,是西元1153年海陵王遷都定下的都城,但此後隨著蒙古大軍的進攻,金國又兩次遷都。

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被稱之為大都,也就是元大都,這時期北京城成為了元朝的首都。

而進入到明朝,明朝的朱元璋統一山河之後,將首都定在了南京,原本按照正常操作,首都是沒有北京城什麼事兒的。

但小夥伴們都知道,明朝半路拐了個彎,朱允炆對於削藩這件事充滿了執念,於是他的四叔朱棣怒而拔刀,來了一場清君側之戰,不止清了君側還把朱允炆這個君都給清了!

清君側之後,朱允炆失踪,朱棣成為了皇帝,一想到南京城全是前朝之人,還是北平城自己熟悉,於是便遷都去了北京城,自此北京城成為了大明的國都。

最後走入清朝,隨著崇禎上吊,吳三桂放了清軍入關,李自成這位闖王非常不給力地輸掉了國戰之後,滿清八旗入主北京城,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自此北京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

北京城是個好地方,在冷兵器時期,像北京城這樣有高山有大海的地方一般來講都是易守難攻之地。

當年瓦剌大軍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於謙就利用了北京城非常好的防禦地勢抵抗住了瓦剌大軍。

在古代歷史中,地勢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俄國的歷史上,為什麼對於土地的執念這麼深,就是因為俄國的疆土地勢平坦,根本沒有天險可守,任何一直軍隊只要打他的注意,那麼對於俄國而言都是國戰,因為一馬平川,只能用人頭去抗住別國的入侵。

元明清三朝選擇北京城作為首都,實際上也是看中了北京城的地緣優勢,除了有天然屏障保護外,北京城離北方防線非常近,一旦有什麼威脅,京師可以直接干預到國防軍,再加上京杭大運河連通著江南之地,可以控制江南富庶之地。

所以冷兵器時期的北京城,地理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可是走入近代就不一樣了,中國的地理版圖有著很長的海岸線,而北京城作為首都也靠近大海,這導致海權時代來臨之後,只要入侵者從海上來,那麼就會直接威脅到首都的安全。

特別是因為閉關鎖國很長一段時間,導致海軍一直沒有得到發展,這讓中國走入近代之後吃了很大的虧。

從鴉片戰爭開始,只要侵略者攻佔了天津,那麼北京城不用說,直接就失去了抵抗力!

由於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敗,清政府也意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想要首都平安,那麼必須要有一支强大的海軍來保證海岸線的安全。

於是洋務運動開始,李鴻章打造出了北洋海軍艦隊,這支艦隊當時也號稱亞洲第一艦隊,指揮官都是留學海外回來的,而軍艦也是採購自海外,海軍阿兵哥也都是按照西方海軍進行操練的。

但是隨後一場甲午海戰,北洋艦隊被日本海軍暴打了一頓,這頓毒打也讓清政府則了斷絕了打造超强海軍的念頭。

沒有了强大的海軍,海岸線便失去了保護,無法保證海岸線的安全,那麼國都北京城又回到了之前那個問題,無法抵抗入侵者的進攻。

為了解决這件事,所以很多人就建議遷都,有說遷到南京,有說遷到洛陽,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熱門的候選地,這個地方就是西京。

當時康有為就非常崇尚西安!

西京也就是西安,古稱長安。

長安也是個好地方,當年大唐王朝的國都,位居中國中心點,並且地勢非常好。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偏南,北部為沖積平原,南部為剝蝕山地。並且還有秦嶺山脈橫貫於西安以南,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如果遷都西安,也就不懼列强衝破海岸線進攻首都了,因為西安已經偏於內陸,侵略者打過來也要花很長的時間。

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老佛爺直接就朝著西安奔去,這說明了在老佛爺心中,非常認可西安的安全性。

但是這件事一出,很多朝臣都反對,認為遷都西安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

晚清名臣張之洞就給出了說法。

張之洞說:西安偏於內陸,作為南北分界線,不管是朝南還是向北都很偏遠,不止無法控制北方邊境,也無法兼顧東南,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

其實張之洞說得也非常有道理,其實從新中國設首都的時候也參攷大了這點,當時也有幾個內陸地區的選項,比如說成都、比如說武漢、再比如說西安,這些地方伸縮在內陸,都是易守難攻之地,而且地勢也非常好。

但在第一輪候選中就被否决了,原因也就是張之洞所說的,無法完全控制南北,一旦發生些什麼事情,很容易鞭長莫及。

當時也參攷了一些南方都市,但小夥伴們都知道,革命军從北打到南,最終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所以建都不是特別合適,而歷史總結起來也是,一般而言從北方打南方特別好打,而從

南方打北方歷史上也就那麼少數幾個人做到了。

所以北京城能够在中國最後的三個封建社會王朝元明清中成為首都,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張之洞此後還給出了建議,雖然首都不能動,但是可以多設定幾個陪都,這些陪都可以作為一旦首都受到威脅,可以馬上將政權轉移到陪都,進而使得皇權不至於隨著首都崩潰破碎。

而建立陪都也不能隨隨便便裝個樣子,一定要把陪都打造成為另外一個行政中心,這樣才有陪都的意義。

當然,想要打造一個具有行政意義的陪都,對於當時的清朝而言,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操作了,因為隨著侵略者的不斷來襲,特別是幾次北京城被外敵攻擊,皇帝三番被逼得逃離皇宮,皇權已經被削弱了,像東南各省已經大有割地為王的景象。

從而張之洞這個陪都論也沒有很好地實施,不過後來這個陪都論在抗戰之中卻有效發揮出了優勢。

特別是日軍攻佔南京後認為中國肯定會投降,但後來老蔣遷都重慶。

當時南京是首都,而重慶是陪都,首都雖然丟了,但老蔣迅速將行政轉移到了陪都重慶,以此建立了長期的持久戰準備。

這個持久戰論是蔣百里提出來的,但和張之洞的陪都論不謀而合。

而事實也證明了,中國疆域遼闊就是最大的殺招,只要不計較一得一失,持續抗戰下去,最終是可以以空間換時間拯救中國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