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小國除日本外,這個國家的戰鬥力同樣強悍,連蒙古大軍都害怕

云南 105℃ 0
摘要:蒙古征服雲南的戰爭不值一提,就像是擊敗歐洲諸帝國一樣,蒙古人靠無往不利的閃擊戰迅速擊敗大理主力,輕而易舉地俘虜了大理國王段智興。隨著蒙古使者招降安南國王遭拒,這場戰爭已變得不可避免。可以說,這是安南陳朝自建國以來遭遇的最强大的敵人,因為當時的蒙古帝國的軍事實力堪稱世界第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如日中天的蒙古鐵騎抗衡。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崛起可謂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變數,哪怕是現代人都很難相信一個在十二世紀前還保持著遊牧習俗的落後民族,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歐洲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騎兵就像是一支無往不利的尖錐,不但橫跨漠北直插歐亞大陸,還一路南下抵達遙遠的安南。只不過,誰都沒想到戰無不勝的蒙古人竟在小小的安南吃了大虧,先後三次落敗。

西元1252年,橫掃了中原西北的蒙古大軍主力自甘肅重整旗鼓,沿著川西高原南下,企圖征服西南大理。蒙古人迅速適應了西南地區潮濕的環境,用吹足了氣的尿泡當作泅渡工具,成功橫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深入雲南地區。

蒙古征服雲南的戰爭不值一提,就像是擊敗歐洲諸帝國一樣,蒙古人靠無往不利的閃擊戰迅速擊敗大理主力,輕而易舉地俘虜了大理國王段智興。自此,雲南自唐朝以來便脫離中原政權統治的格局畫上了句號。

為何蒙古要繞這麼大一個彎遠征大理呢?

從當時蒙古帝國的戰略部署來看,拿下大理完全是為了構成針對南宋的戰畧合圍,這番部署在大理被蒙古擊敗後成功完成,使南宋在大陸上的領土幾乎全部被包圍,僅剩西南地區與安南(越南)的邊境尚存。

作為侵略者而言,蒙古人自然不會留給南宋喘息的機會,所以奪取安南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戰畧計畫的下一步。隨著蒙古使者招降安南國王遭拒,這場戰爭已變得不可避免。在蒙古皇室的安排下,大將軍兀良合台率領三萬名精銳阿兵哥南下,遠征陳朝。

可以說,這是安南陳朝自建國以來遭遇的最强大的敵人,因為當時的蒙古帝國的軍事實力堪稱世界第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如日中天的蒙古鐵騎抗衡。作為西南國家,陳朝拿出了極具特色的步兵、象兵、騎兵混合組成的戰陣,然而這絲毫無法阻礙強勢的蒙古鐵騎。

沒過多久,蒙古軍隊便深入安南地區,來到陳朝的首都升龍。但是,讓蒙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所奪取的竟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居住在首都的安南軍民早已將所有的糧草軍備全部轉移。蒙古人撲了個空,在空蕩蕩的昇龍城內虛耗了十天時間。

由於當地的氣候極其炎熱,加上蒙古人所攜帶的軍糧不多,所以兀良合台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北上的過程中,蒙古大軍遭到地方武裝的偷襲,竟死傷慘重。至此,疲憊不堪的蒙古軍隊只能加速撤退,連路過的城鎮都不敢劫掠,生怕再次遭遇偷襲。

看著蒙古人遠去的步伐,陳朝人知道自己打贏了這場堪稱奇迹的戰爭。後來的陳朝仁宗用一句詩來形容這場戰爭,詩雲:“白髮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蒙古人一直致力於蠶食大宋的領土,分兵乏術,並沒有抽出兵力對付陳朝。等到南宋覆滅中原統一後,忽必烈下定决心重整旗鼓,打算遠征安南一雪前耻。西元12852年,蒙元軍隊兵分六路,從六個方向南下遠征陳朝。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西南戰場吃了一次癟的蒙古人這次派出了擅長當地環境的前南宋將領,例如曾在崖山一戰中擔任張弘範副將的李恒等人。由於此時的蒙元已完成了對南宋的征伐,所以蒙古人有足够的兵力組建一支大軍。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當時蒙古人總共出動了五十萬兵力。在正面戰場上,絕對的人數優勢使蒙古人根本沒有失敗的可能,陳朝的主力軍順理成章地落敗了,昇龍城再次淪為蒙古人的占區。

不過,蒙古人奇怪地發現,安南主力雖一敗塗地,但他們在撤退的過程中竟“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在接下來的追擊戰中,蒙古人“軍困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為了防止悲劇再次重演,蒙古主帥脫歡不得不下令撤軍。

沒想到,這次安南人再次實施了反擊,地方武裝與主力軍合為一路,追擊了撤退的元軍,在這場戰爭中竟一舉擊殺了蒙古軍隊裏的漢將李恒,大獲全勝。

已將自己當成“世界之主”的忽必烈怎會甘心如此落敗?

遭受了奇耻大辱的蒙古人迅速調集了江西、江淮、湖廣等地的兵力,總共集結了七萬人,加上六千名雲南阿兵哥、一萬五千人黎族阿兵哥,對安南發動了第三次侵略。

西元1287年,忽必烈任命脫歡為主帥,發動了第三次南征。這次,蒙古人將主力分為三個部分。脫歡萬萬沒想到,此前的兩次戰爭已讓安南軍隊有了豐富的對蒙作戰經驗,所以這次他們再次放弃了首都升龍,堅壁清野,與蒙古人打起了持久戰。

就在安南與中原邊境的白藤江上,安南軍提前在樹林中砍伐了大量木樁,將木樁的一頭削尖後插入江水。當蒙古軍隊故技重施,利用戰船泅渡時,正趕上江水退潮,所以全部蒙古戰船擱淺在白藤江中。

這時,陳朝人事先插好的木樁起到了作用,絕大多數蒙古戰船撞上木樁被摧毀。看到蒙古人的戰船多半被毀,安南阿兵哥迅速殺出,給予蒙古人致命一擊。在這場戰爭中,安南人幾乎全殲了前來侵略的蒙古阿兵哥,史稱白藤江大捷。

時間已經過了近八百年,當我們以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量這場戰爭,便會發現蒙古人的失敗實乃情理之中。從這三場戰爭爆發之前說起,蒙古人缺乏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不爭的事實,連西方的史學家都發現了這一情況。

《多桑蒙古史》對這場戰役的記載為:

蒙元首次入侵陳朝時,因為蒙古人無法適應西南地區燥熱的環境,以至於士兵們“熱不能堪”,幾乎喪失了作戰能力,所以不得不折戟而歸;

第二次入侵陳朝時正值盛夏,雖然蒙古人調集了能够適應西南作戰的兵種,但此時瘟疫流行,在戰爭爆發以前蒙古人就已死傷慘重;

第三次入侵安南時,蒙古人沒有找到應對瘟疫的良方,再次遭到瘟疫的洗劫,以至於“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

安南,也就是越南地區,這裡的氣候條件屬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比較高,且濕度比較大,每年除冬季和旱季外長期降雨。安南的絕大多數地區,在五月至十月這段期間都會迎來雨季。由於元軍調遣的阿兵哥大多來自處於溫帶或寒帶的北方地區,所以他們選擇入侵的時間往往在下半年。

可以說,蒙古人選擇的時機是比較聰明的,因為在冬季或旱季期間,這裡的氣候比較適合蒙古人作戰。不過,安南人選擇的對策也比較直接,那就是將戰爭拖到雨季,為瘟疫的蔓延提供溫床。就這樣,蒙古人不得不被陳朝人牽著鼻子走,吃夠了瘟疫的苦頭。

雖然說,蒙古人在此前有一定的南方作戰經驗,且順利入侵了與安南有同樣氣候條件的嶺南,但這並不足以說明蒙古人已精通熱帶作戰。

此外,不同於我國北方地區的平原、高原地形,西南地區的地形是非常複雜的。

除了山地和高原之外,這裡的河流數量極多,且極少出現一望無際的平原。就連元朝軍隊裏的將領也承認這一點,他們認為這樣的地理環境“蒙古軍亦不能施其技”。所以,蒙古人根本沒有出動他們慣用的騎兵,而是選擇了能適應各種地形的步兵。

我們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戰場上無往不利,很大程度上依賴了騎兵。如果打得是以步兵為主的戰鬥,也就是傳統中原形式的列陣作戰,蒙古人的戰鬥力將大打折扣。此外,蒙古人已經習慣了依靠牛羊、馬匹提供的機動性以戰養戰,解决後勤供給的策略。

鑒於蒙古人三次斷糧來看,這三次入侵安南的行動蒙古人極有可能只帶了極少的輜重,甚至像其他戰爭時期一樣放弃輜重輕裝上陣,所以蒙古人自然無法獲得補給。

除了天時地利之外,忽必烈同樣缺乏“人和”。

我們知道,忽必烈是個非常好戰的統治者,“內用聚斂之臣,視民財如圖苜,外興無名之師,戕民命如草芥”,這種皇帝放到其他朝代無疑是與商紂、董卓一樣的暴君。常年的窮兵黷武,讓各地百姓愁容滿面,江南一帶四民廢業,易子而食。

西元1289年,長江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暴亂,這種暴亂直接影響了在外作戰的蒙古軍隊,以至於原本用於支援安南的援軍被調配到江南地區平亂。

綜上所述,忽必烈一生下達了三次遠征安南的命令,然而這三次入侵均以蒙古大敗告終,這完全是窮兵黷武所導致的。忽必烈過世以後,蒙元朝廷立即下詔,停止對安南地區的攻略。

參考資料:

【《元史》、《多桑蒙古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