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中,南京製定了一核三極的發展格局,一核是江南主城,三極是江北新區、紫東地區、南部片區。
從空間說,就是三大發展方向。河西新城與江北新區隔江相望,江北是河西發展方向的延續,所以南京還是三大主要方向。
SECTION 1現狀。
一般都市以東南為主要發展方向,南京並沒有例外。最强的兩大GDP擔當,就是南部的江寧開發區,和東部棲霞區的南京開發區。在2020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准排名,江寧開發區和南京開發區,分別位居第6和第9,這是很强的硬實力。
國家級經濟技術區不是政策性的給予,而是靠數位說話,不符合的會被清退,例如甘肅酒泉經開區和寧夏石嘴山經開區。全國成千上萬的工業區,只有218家是國家級,其中蘇州7家,南京2家,是靠成績實實在在拼出來的。全國前十名中,蘇州拿到1、5,南京拿下6、9,於是江蘇占四。
江北新區直管區的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其實就是大廠)和南京高新區,是南京市第三個GDP擔當片區。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在2020年全國化工園區排名第3,南京高新區在2020年國家高新區總體排第12名。
南部片區、紫東片區、江北新區這三極,創造了南京GDP的大部分。
SRCTION 2從新街口到河西、江北
一般意義上的河西,是建鄴區。
20年前的建鄴區是在新街口西南,中山南路以西、漢中路以南,包括現在的大洋、東方、金鷹。
2002年起,建鄴區開啟了一路向西的遷徙,歷經幾輪調整,現在的建鄴區只有少數土地是1995年原有,現在大部分土地來自雨花臺區劃入。
建鄴區從主城一流的“貴族”,成了新街口四大覈心區唯一遷出的拓荒者,建設河西新城,建鄴區的這份努力應該被歷史記住和讚揚!
南京市那些年對河西新城傾注了很多心血,都市介面有了較大提升,但河西的人口、經濟、商業,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相對緩慢。
這些主要是因為河西的區位局限性所致,河西靠近長江,區域輻射能力天然减少180度,附近沒有產業支撐,內外交通沒有優勢。另外一個原因是,建鄴區的範圍太小,資源有限。河西新城能發展到今天,非常地不容易。
近年建鄴區綜合和資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發展方法,經濟增速很快,這兩年是全市增速最快的區之一。河西的未來,就是主城區一部分,今後要做的是,怎樣使這部分發展更好、質量更高。
江北新區,某種程度是河西發展的延續和拓展。從南京市本身的需求而言,占土地面積1/3的江北也必須發展起來。
南京市面積偏小,與杭州、合肥等省會城市比相差數倍,這就導致南京必須在組織產出上下功夫,產業結構必須高,寧缺毋濫。一般而言,江南縣是情况比較好的屬縣,但句容、溧陽脫離了原江寧府範圍,這就使江北變得珍貴起來。
江北的自身條件不怎麼好,位於長江和省界之間,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長期需要階段性扶持方能跟上步伐。江北新區的成立發展,於南京內部而言,致力於提升和培養江北地區競爭力,難度其實比河西新城大得多,週期更久。
首先,南京的少,每一片平原都好好好利用,江北新區包括浦口區,必須挑選。如果要人多很容易,幾個廠很快便能熱鬧歡騰……但卻不能如此。
其次,區位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類似於店鋪開在新街口,還是田間地頭。既然要挑選產業,被看中企業的自然不止一家感興趣,江北新區的區位競爭力還不够,這就容易導致搶不過。南京在長三角地區的地理位置並不佔優勢,江北新區在這方面又不如江南,在全方位的競爭舞臺,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第三,觀念和信心。江南江北的傳統關係,其實一直深入人心。急於求成的心態,也是大有市場。需要加強引導,但是不能强求。
第四,起點不高。很多人並不知道,江北新區成立之初,直管區尚未成立時,浦口區、六合區和江蘇省蘇中地區的沿江縣(縣改區)對比,兩區的GDP是靠後水准,更不用說和蘇南縣相比。
這就需要對江北新區建立正確的認識:
1、江北新區本來擁有大量人口和產業,產業水准不低,原本已是南京一極,對於江北新區要有信心。
2、對於江北新區的發展高度,不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3、不要抱怨發展速度,如果批個新區就能一步登天,東西部差异早已經填平。實際上,大部分國家級新區遠不如江北新區,現在這個成績真的已經很好。
和國家級經開區不同,國家級新區的設定是發展導向,國家級經開區是結果導向選擇,所以經開區一般都在都市經濟區位最好的地方,如果國家級新區和經開區位置一致,發展會有便利,如果不在一起則難度更大。
千萬不能把南京的未來全部寄託在江北新區的發展,這既不可能,也不公平。未來還是像以前一樣,南部片區、紫東地區、江北新區三極一起擔起大任。
江北新區未來將和河西、南部、紫東一樣,擁有自己區域中心和腹地。江寧百家湖已是全市第二大商業中心,因為配套完善,江寧人可以一兩個月不進城。江北做到這一點之時,便是新區發展成功之日。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