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110萬vs25萬,為何會殲敵25.7萬還丟了華中地區?
將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這是劉邦對韓信的評估,然而,楚漢之爭中,劉邦給韓信的部隊,最多時也就是四五十萬,絕無可能達到百萬之眾。而中國古代的各種戰爭,總是喜歡在兵力數位上大吹其牛,幾乎可以說,中國古代上百萬以上的軍隊,基本沒有協同作戰的可能性。
到了近代,隨著我國軍隊現代化的建設,革命戰爭的強度逐漸上升。第一次出現百萬軍隊協同作戰的戰役,便是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集中了110萬軍隊,用來抵禦日軍25萬軍隊的進攻。這場戰役,打得很英勇,但敗得很憋屈。
站前的態勢看,中日雙方好像是要重新來一次“淞滬會戰”。日軍瘋狂向華中推進,而中國軍隊則是佔據重要據點節節抵抗。
這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百萬級別的大戰,打的很憋屈。
這場戰役,名義上是在武漢打響,其實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中國軍隊有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兩個大戰區參與,中國方面的指揮官,更是軍委會會委員長大隊長衕誌。
相對於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的突然,武漢會戰的雙方,很明顯有了極為充分的準備。
中國方面,樹立了立足外線,保持機動性,以空間換時間的基本戰術思想。
日本方面,則是籌備了20萬以上的兵力,準備充分,想要一次性讓國民政府屈服,畢其功於一役。
中國方面的兵力,包含了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當人還有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參加了這次會戰。
中方的軍事部署分為江北江南兩部分。長江以南歸陳誠第九戰區,其中薛嶽防守南潯縣,兵力集中在南昌;張發奎則是以九江為中心構築防線。長江以北歸李宗仁第五戰區指揮,李品仙在大別山南麓作戰,廖磊在太湖潜山一帶;孫連仲在大別山北路和淮河。另外韓德勤和湯恩伯作為機動兵力側應各個據點。
從某種程度上說,武漢會戰是國軍抗戰期間最為優秀的一次部署,從戰畧和戰術上幾乎無可挑剔,可是,這一仗怎麼就輸了呢?
很多網友喜歡把國軍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日軍裝備好,訓練好,又有制空權,又有大炮。可是不要忘記了,抗美援朝中的志願軍,兵力與美軍相當,火力只有美軍三分之一,制空權幾乎沒有,照樣打到讓美軍毫無還手之力。
從本質來說,國軍的失敗,主要還是在人的問題上。
武漢會戰,國軍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從6月到10月底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英勇的防禦作戰,使敵在推進途中付出重大代價。其中,田家鎮戰鬥、馬頭鎮戰鬥、富池口戰鬥、萬家嶺戰鬥、富金山戰鬥,國軍都取得了殺敵數百到數千的戰績。
日軍一比特佔領武漢三鎮,就能征服中國,事實卻是,國軍主動撤出武漢,繼續打持久戰。武漢失守後,國軍聲明“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决心”,“任何都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域”;表示將“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
不過,日軍的傷亡數位實在是蹊蹺。國軍方面發佈的新聞顯示,國軍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然而,日軍總的編制數量,也就是25萬,再加上多次補充兵力,最多不超30萬。難道說,日軍最後用不到5萬的殘兵敗將就能趕走60多萬的國軍,佔領武漢及其周邊地區?
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第11軍戰死4506,負傷17380人,第2軍戰死2300,負傷7600人,還有900病死的,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
如果在國軍和日軍的數據中折中一下的話,我們發現,日軍傷亡人數也就是10萬上下。這樣的數位,其實也不少了,因為整個侵華日軍,巔峰時期也就是200萬人。
戰後,我們經過複盤不難發現,國軍的食物主要有三:
1,單純進行陣地防禦,與日軍拼消耗。
2,指揮系統混亂,從軍事委員會到基本戰畧組織師,竟然要經過戰區、兵團、集團軍、軍團、軍五個層級。
3,部隊訓練差,如川軍等部,基本上望風而逃,根本完全是猪隊友。
抗日戰爭是一場悲歌,尤其是我們在兵力優勢下,還打得稀爛,實在是令人不忍卒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