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1100公里去西藏,爸爸帶4歲兒子從教育內卷中逃脫:我不養雞娃

西藏 155℃ 0
摘要:對於這届父母的印象,你可能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雞娃”。“雞娃”這個詞確實可以概括一類父母,但這届父母不止有“雞娃”的一面。就在近日,一比特單親爸爸帶4歲兒子從西安騎行去拉薩的新聞給了大家不少啟發。陝西西安,32歲的張先生為了給4歲半的兒子開闊眼界,在今年4月,帶著兒子從西安騎行去拉薩。現時已騎行了1100多公里。

對於這届父母的印象,你可能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雞娃”。眼前出現的是《小舍得》一樣的父母,從娘胎裏就開始競爭,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爭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雞娃”這個詞確實可以概括一類父母,但這届父母不止有“雞娃”的一面。就在近日,一比特單親爸爸帶4歲兒子從西安騎行去拉薩的新聞給了大家不少啟發。

陝西西安,32歲的張先生為了給4歲半的兒子開闊眼界,在今年4月,帶著兒子從西安騎行去拉薩。現時已騎行了1100多公里。路途中他們遇到了各種極端天氣,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張先生說兒子很喜歡,目標是帶他走遍全國。

儘管有些負面評估,不管是說孩子才四歲不會記得這些經歷,亦或者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刨除這些,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張先生和兒子的騎行給出了育兒的另一種可能。他在旅行中通過共同的相處給與了孩子完整的情感支持,培養孩子動手解决問題的能力,沿途遇到的人文或自然景觀也開拓了孩子的視野。

用雙腳感知地面,一步步丈量世界,跳脫出原來循規蹈矩,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都對孩子的認知產生強烈衝擊。沒有豪宅名校,沒有高檔衣食,卻給予孩子無可替代的人生體驗。讓他認識到人間的多彩,見識了人生的無限可能;豐富了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給他們面對萬物的勇氣和底氣。

其實在前幾年非常火熱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已經開始宣揚這樣的教育理念。相比一味”雞娃”,這樣的相處和教育更多是從人格和世界觀的塑造上入手,不再強調“唯分數論”,把家長和孩子都從教育的內卷中解脫出來。

還有一個例子,近日蘇州一比特爸爸為孩子複刻了一個現實版的摩爾莊園,有同款菜園子,同款蔬菜,還讓小朋友戴上了同款帽子,甚至連菜單也不放過,他勵志要把孩子們從遊戲中解放出來,回到田間地頭。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甚至一開始就乾脆帶孩子逃離大城市的競爭,舉家遷移到雲南大理。自媒體人寬寬就是如此,她還就自己的育兒觀寫書。書中她分析教育焦慮為何滋生時談到兩點,一是因為不懂教育,因而不能形成自我見地,只好盲從,卻不得心安。另一個是家庭教育的真空,父母將對教育的期待全部寄託在別人(教育機構)手裡,卻又無法從心底給出信任。可謂說出了“雞娃”的根源。

調查顯示,90後父母每天陪孩子“1-2小時”及“3-5小時”的比例分別為34.9%、28%,陪伴時間多於70、80後父母。面對孩子說謊時,70、80後父母愛講道理,而90後父母覺得更應瞭解動機。作為新生代父母,他們在親子溝通上已和前幾代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正如很多人在內卷中選擇躺平,很多年輕家長也不願甘心走上“雞娃”的道路,轉而尋求其他管道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在一個更為富足、開放、活躍的時代下成長起來的80、90後,自己也有相對更高的文化水准,更加懂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不再只逼著孩子死讀書,讀死書,而是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多見識,開拓孩子的視野。也會採取更科學,理性,新穎的管道幫助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忽略這些家長的努力,只用“雞娃”形容他們無疑是最大的偏見。

最終,每一個孩子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曆過的事,學過的知識,都會迴響到孩子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在孩子的見識上。而這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孩子的收穫和成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