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蔣坦言:世界上能取代自己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已經被殺了

江苏 152℃ 0
摘要:1937年,當時的南京政府要員劉建緒陪同老蔣前往廬山,彼時作為黃埔畢業的營員,劉建緒對''校長''充滿著崇拜,認為帶領中國重新振興者非眼前的老蔣莫屬,只是國內勢力紛爭複雜,於是在某次聊天中,劉建緒便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校長百年之後,誰能取代您呢?老蔣稍作思索後回答:''世上能取代我的有兩人,一個還活著,另一個已然被我殺了。

老蔣坦言:世界上能取代自己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已經被殺了

1937年,當時的南京政府要員劉建緒陪同老蔣前往廬山,彼時作為黃埔畢業的營員,劉建緒對''校長''充滿著崇拜,認為帶領中國重新振興者非眼前的老蔣莫屬,只是國內勢力紛爭複雜,於是在某次聊天中,劉建緒便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校長百年之後,誰能取代您呢?''

老蔣稍作思索後回答:''世上能取代我的有兩人,一個還活著,另一個已然被我殺了。''

辛亥元老

因為當時在場之人不少,這句話迅速被記者寫進了當天的報導,激起了不小的議論,關於自己口中的兩個人,老蔣在後來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活著的,是我們心中敬仰的偉人,歷史最終也證明了誰才是真正挽救國家危亡的人,可另一個死於老蔣之手的人,又有什麼本事與之相提並論呢?

這位已經死去的人物是鄧演達,一個由孫中山先生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第一次嶄露頭角便是在辛亥革命之中。鄧演達此人一向被認為是孫先生的''嫡系'',自然就和老蔣水火不容。儘管同在一個黨派,鄧演達卻始終瞧不上老蔣這個大總統。

在後世的觀點中,鄧演達雖然不是我黨人士,卻也十分認可紅色思想,也或者說鄧演達對於一切於國於民有利的思想都是認同的。當年第一次國共合作,鄧演達就非常熱情地在其中牽線搭橋,不少革命先輩都與鄧演達這位政府大將有過接觸,和一團污糟的南京政府比起來,鄧演達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遺志的清流。

可是鄧演達在民國的前程隨著孫中山的離去而結束,1922年北伐戰爭打響,鄧演達作為將領奉命領兵出征,本以為打完這場戰爭,會迎來一個嶄新的國家局面,卻不曾想迎來的是後院起火,北伐的曙光也被弄權奪利之人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北伐剛剛開始,軍隊內部就屢次發生叛亂,將領各自為政,在這樣的艱難時刻,鄧演達毫不猶豫選擇了站在孫中山這一邊,一方面堅持北伐,一方面在各處平定叛亂,收服人心。這期間政局也發生著巨變辛亥革命雖然成功,可國內依舊是一盤散沙,三座大山依然牢牢壓在人民的頭上,此時國共兩黨便要探求合作,鄧演達對此事大為讚賞,認為雙方合作可以互利百年。

革命之志

在國家的戰畧眼光上,鄧演達一向比較超前,當時兩黨合作,許多軍官看不上對面的人,鄧演達卻與我黨許多人結為至交,在他看來,凡是為救國之事勞心勞力的,都是值得結交的義士,想要尋求國家的未來,實現三民主義,就不能拘泥於一黨一族的狹隘觀念,在當時鄧演達這樣的重量級將領願意張開懷抱歡迎,對於雙方促進合作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可那時,鄧演達以及看重鄧演達的孫中山,都已經被拖入了他人織好的羅網,有人一心報國,也有人一心為己,1924年左右,鄧演達選擇遠赴德國留學,因為當時老蔣正在拉幫結派,第一件事就是把鄧演達這個孫中山派系的人踢出去,面對這般排除异己的境况,就算是孫中山先生有著''國父''之名,卻沒辦法凝聚起一群爭權奪利之人的心,更沒辦法封锁事情往更糟糕的地步滑落,鄧演達前往歐洲,算是萬不得已的避禍。

鄧演達走了一年,便驚聞孫中山先生已經去世,國內局勢大變,鄧演達在歐洲痛哭不已,對友人說道,孫先生一去,從此中國前途不知何在了!鄧演達在德國為孫中山舉辦了悼念儀式,隨後在家中閉門思索了幾天,心情沉重,他此時已經成為了某些人的眼中釘,若是回國,必然要受到多方絞殺,可如果苟安在此,又怎麼對得起當年參軍之時發下的宏願?

於是鄧演達决定回國,拼盡自己的心血,與敵人抗爭,維護革命的果實!很快,鄧演達回到國內,鄧演達回國讓許多孫中山派系的人看到了希望,老蔣這些年來排除异己,把擁護孫先生的人剪除殆盡,如今鄧演達回來,或許可以挽救。

鄧演達一回來便與老蔣呈現分庭抗禮之勢,封锁老蔣打內戰的想法,堅持維護孫先生生前的意願,把兩黨合作繼續進行下去,反對老蔣對於革命者的迫害。這一系列的舉動讓當時重壓之下的革命者和民主人士得到了喘息之機,也讓老蔣的憤怒達到了極限。

以身殉道

在以鄧演達為首的派系一心堅持之下,合作得以繼續,第二次北伐戰爭也開始籌備,鄧演達號召全國群眾團結起來,反對舊時代的壓迫,鼓勵工人以罷工、起義等形式參與革命,對於我黨提出的團結工農的思路,鄧演達更是深以為然,他提出可以吸收一些其它黨派的經驗,堅決在國內與敵人鬥爭,更要竭力爭取國家主權,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

孫中山先生沒有看錯人,鄧演達是一個值得託付的領袖人物,老蔣搞分裂的計畫就這樣一直被封锁下來,鄧演達憑藉自己的能力挾制老蔣,他看得出來,老蔣想要搞分裂獨裁,這個人野心和勢力都太大,所以要循序漸進,慢慢把老蔣的權力廢掉。

鄧演達想要''和平演變'',老蔣卻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了,不久二人便分道揚鑣,鄧演達和革命黨人的關係愈發親厚,老蔣十分恐慌,他深知鄧演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容小覷,當年老蔣不願遷都武漢,鄧演達一夜之間就能發動五十萬人民群眾前來請願,這樣被百姓愛戴的能力,老蔣一輩子都不曾得到過,他是憑藉不光彩的手段上位的,可他愛極了手中的權力,若有人想要老蔣下臺,老蔣是沒辦法接受的,所以鄧演達必須死。

天妒英才,1931年,鄧演達被老蔣抓捕到南京,隨便安排了一個死罪的罪名,他本有機會活下來,老蔣承諾只要他肯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承認老蔣的統治,他立刻就能獲得高官厚祿,鄧演達搖頭拒絕,慨然赴死。

一個英雄死去了,但他的影響仍在,多少年之後,老蔣仍然在懼怕一個死去的人,有些精神是永遠不會死去的,這一切老蔣不會理解,但作為勝利果實的享受者,我們永遠記得為此而付出生命的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