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古鎮被改名,更接地氣嗎?

江苏 163℃ 0
摘要:中國的文字是美妙的。每個漢字的形體、音韻,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它們的由來各不相同,它們所蘊含的意義也有所差別。不同的排列組合管道,能够構建出不同的語句、作品。在以前,中國的很多地名充滿了艺文浪漫的氣息,讓人聯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而更改地名這一事,離不開郭沫若的推動。可以說,是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促使了更改地名這項措施的實行。

中國的文字是美妙的。每個漢字的形體、音韻,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它們的由來各不相同,它們所蘊含的意義也有所差別。不同的排列組合管道,能够構建出不同的語句、作品。

中國人選取和敲定一個名字也是十分講究的,要麼有某種特殊的含義、要麼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在以前,中國的很多地名充滿了艺文浪漫的氣息,讓人聯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南京以前叫金陵、西安以前名長安、棗莊曾用名是蘭陵。

這一個又一個詩意的名字,很輕易地讓人想起祖國的美好河山、壯麗風景。但是,很多意蘊悠長的地名早已被更改,現在看到的中國地圖,不經常能看見讓人心意一動的名字。而更改地名這一事,離不開郭沫若的推動。

“掃文盲”行動轟轟烈烈,但遇重重困難

毋庸置疑,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數眾多。但是,在五十多年前,國民的文化素養不高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當時,教育資源比較匱乏,教育條件遠不如現在,讀書學習向來都是家境尚可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囙此,有大批大批的人大字不識一個。

然而,要想謀求發展,就必須有知識有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展開工作。囙此,國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行動。面對大面積的不識字的國民,工作人員也頗為費力,這項工作的展開困難重重。

著急的工作人員們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因為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完全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們的認知程度和文化水准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學習本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再加上,原來的繁體的漢字結構比較複雜,漢字的數量又很多,這更新增了學習的成本。

“改地名”任務刻不容緩,只求更接地氣

“掃盲”行動遇到了瓶頸,這讓工作人員們十分洩氣和迷茫。問題究竟出在哪?當時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1964年,郭沫若發表了一片文章,似乎為迷茫中的他們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道路。郭沫若發表的這篇文章名為《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

在這篇文章中,郭沫若詳細分析了日本的文字改革,並提出了中國也急需進行漢字改革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漢字改革的工作比較落後,需要大家重視這個問題。

郭沫若還提出,漢字中有許多非常複雜難記且生僻的字眼,並且很多地名也比較複雜。他表示,不妨將那些複雜生僻的地名調整一下,替換成更容易讓大家記住的名字。簡單來說,就是漢字簡化工作。

提議得到支持,地名更改工作開始

郭沫若的這篇文章發出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很多人都支持郭沫若的這項建議,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有效的改革方向。地名更改的工作也匆匆開始了。

陝西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厚重感的都市。這座城市古樸、莊嚴,其中的很多地名也比較晦澀難記,有不少生僻字眼。連認一個地名都有不低的門檻,這證明生僻字確實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於是,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地名改革可以先從陝西省開始,以陝西省為試點城市,如果效果顯著,則可以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陝西省有十四個縣的名字被替換。比如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等等。

地名更改簡化以後,大家識別和記住一個地名簡單方便了許多。從前那些生僻字通通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更親民、更福斯、更接地氣的地名。可以說,是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促使了更改地名這項措施的實行。

漢字在我們生活裏

郭沫若的這個提議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將漢字精簡以後,大大降低了國民們的學習成本。認識並記住一個漢字變得容易起來。

其實漢字就在我們的生活裏,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的日常交流、書寫記錄等等都需要用到漢字。漢字不應該被束之高閣,也不能够太陽春白雪。將漢字簡化,毋庸置疑是提高了我們各方面的效率,這是一項惠民的措施。

但是,這項措施就沒有任何缺陷嗎?沒有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嗎?其實,漢字的簡化和地名的替換還是有一些考慮不周的地方的。

遺失的歷史感、艺文感

更改地名這一措施受到推崇,各地紛紛效仿。這些名字確實是變得簡單、接地氣了,大家能够輕鬆地瞭解和記憶。但是,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有得必有失。這些名字確實變得簡單易懂了,但也變得單薄、索然無味了。

原來地名中所承載的意義,都因為被簡化而消失不見。前人所賦予的歷史感、艺文感也都被遺失了。在現在傳統文化備受關注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感歎,原來的地名是多麼富有詩意、意境多麼深遠。現在的地名,被提起卻只剩下“土氣”。大家開始惋惜那些逝去的地名。

詩意不局限於地名

艺文、詩意這些元素在地名中漸漸消逝的事情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開始廣泛地關注這件事情,也是令人欣喜的。因為這證明,我們的傳統文化仍然具有吸引力和吸引力。大家仍然喜歡和嚮往傳統文化當中的魅力。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總有些舊的事物會不斷消逝,也總有些新的事物會慢慢崛起。在當年“掃盲”的大環境當中,該地名的這項措施迫在眉睫。因為我們只有先認識了這些漢字、學習了這些知識,才有談意韻、精神思想的文化基礎。

現在,我國的國民貭素已經大大提升,與當時的情况截然不同。有知識、有學歷、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大家開始追溯,開始尋找在那次改革中被拋弃的歷史感和艺文感。

這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不管是追溯我們曾經的歷史,還是對我們的文化進行創新,都是讓我們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也希望,有這樣志向的人能越來越多。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删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攷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