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國際科技空白上海專家最新研究重複低强度紅光療法可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視

上海 6℃ 0
摘要:

  記者顧泳

  日前,由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主辦的第二届“明眸中國近視防控大會”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鄒海東教授團隊公佈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重複低强度紅光(RLRL)療法可有效控制兒童青少年高度近視,填補國際相關領域空白,為兒童青少年高度近視防控帶來更多希望。

  兒童青少年近視是我國一大公共衛生問題,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九部委聯手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近視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在兒童青少年群體,高度近視問題尤為突出。2018年全國調查顯示:6至18歲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高達53.6%,其中高三學生高度近視比例更是達到21.9%,在上海地區甚至高達27%。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許琰副主任醫師說,臨床近視防控的方法很多,包括戶外活動、阿托品、離焦眼鏡、OK鏡等,這些方法主要針對中低度近視控制,長期以來缺乏對已發展成高度近視兒童的有效干預手段。而高度近視如不加以控制,可能引發多種嚴重的併發症,如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脫落和黃斑病變等,導致失明風險將大大新增。

  由鄒海東教授、許琰副主任醫師團隊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山西省眼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相關眼科團隊,開展重複低强度紅光(RLRL)控制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研究歷時近三年,納入192名年齡在6至16歲之間、近視度數達到4.00D或以上的兒童。干預組兒童每天接受兩次RLRL治療,每次持續3分鐘。經過12個月密切隨訪顯示:干預組兒童平均眼軸長度縮短了0.06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孩子眼軸縮短超過0.05毫米;相形之下,對照組兒童眼軸平均增長了0.34毫米。干預組兒童平均近視等效球鏡度降低了0.11D,對照組則新增了0.75D。

  上述對比表明,RLRL治療在控制高度近視進展方面具有明顯效果。鄒海東說,此次研究成果填補了高度近視防控手段的空白,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新的治療工具。香港理工大學何明光教授、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許迅教授也對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重複低强度紅光為何會控制近視進展?專家解釋:初步推測是低强度紅光新增了脈絡膜代謝率和迴圈,從而改善鞏膜缺氧,預防或減緩近視的進展。

  針對家長關心的重複低强度紅光(RLRL)會不會對眼部造成風險,專家明確:研究所用的低强度紅光功率被歸類為一級,這一水准被認為是眼部直接暴露的安全水准,不會產生視網膜熱危害。此外,現時已發表的三項關於紅光控制近視的高品質研究結果中,都沒有不良反應報導。至於使用後是否會反彈,現時暫時沒有研究結果報導。

  鄒海東表示,重複低强度紅光(RLRL)控制高度近視的治療手段仍處於科研階段,尚未進入臨床應用。團隊後續還將研究聚焦於其作用機制、優化治療方案以及長期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推動RLRL治療早日進入臨床應用,造福廣大高度近視兒童青少年。

  記者同時瞭解到,重複低强度紅光(RLRL)此前應用於兒童弱視治療已十餘年,由於操作便捷、依從性强,臨床效果較好。不過專家提及,紅光儀器作為治療儀器需要非常嚴謹、規範應用,但市面上形形色色的設備儀器魚龍混雜,一定程度上為患兒和家庭帶來困擾,建議家長帶孩子前往正規專科醫療機構求診干預,勿輕信廣告宣傳。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