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中華文明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深厚人文底蘊探訪式紀錄片《文運中國》啟動

上海 5℃ 0
摘要:

  記者張熠

  昨天,第29届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何以中國》鑒賞對話暨《文運中國》啟動儀式”在滬舉行。記者獲悉,作為上海廣播電視臺今年的重磅項目,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同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Discovery探索頻道拍攝製作的大型探訪式紀錄片《文運中國》正式籌備啟動。

  去年12月,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製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在東方衛視首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趙輝認為,《何以中國》把上萬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以概括、清楚的形式加以呈現,是這部紀錄片的社會意義和學術意義所在。“很多考古人包括我,看紀錄片時都非常激動,因為它真實。”在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看來,《何以中國》是對數十年來考古成果的集成,也是對考古成果最好的轉化管道,“讓考古人、觀眾特別是青少年,更能感受到這段歷史,紀錄片在輪廓上給出了什麼是中國的概念,包括地理上的中國、時間段的中國。”

  播出以來,《何以中國》創下億級體量的傳播,在國內大屏端累計曝光超10億人次,全網各端傳播總量突破60億次;在199個國家和地區觸達1.5億海外電視用戶。同時,這部紀錄片還打破了文化傳播的“口碑紀錄”,在騰訊視頻、優酷、豆瓣等平臺都獲得高分和高反響,從考古學界到權威媒體均給予極高評估。

  面對這個成績,紀錄片《何以中國》總導演幹超想起2023年7月13日第三次登門拜訪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時,時年91歲的老先生所說的話,“中國文明就是多元一體,持續發展。沒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華文明推倒。我們中國人認識了自己的歷史,應該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幹超看來,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意義。

  紀錄片《文運中國》將秉承文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初心,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踏訪文化地標,探尋中華文脈,以中西對話、古今交融的視角,闡釋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深厚的人文底蘊。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